劫后余生 百废待举 访南印度海啸灾区


渔船在住屋旁
 

与当地牧者们
 
 

分发救济品
 

包德宁、李健华、刘世增

南亚海啸的受灾国之中,印度的灾情也相当严重,估计最少有一万六千人死亡。虽然死伤枕藉,但印度政府不大愿意接受外来救援组织(特别是有宗教背景的机构)的帮助。以利亚使团的刘世增牧师有感动到当地去鼓励教会赈灾,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及重建心灵。刚好包德宁牧师于一月十二日要到南印度的金奈(Chennai,前称Madras)领会,刘牧师便约同新福事工协会的李健华牧师,偕包牧师同行,带着一些已筹得的金钱,出发到金奈。同行还有新福的印藉牧师约书亚、以利亚使团的祷告同工虞世兰,以及香港电台的摄制队等一行七人。

印南灾情严重
我们的目的地是印度东南面的泰米纳吉邦(Tamil Nadu),首府是金奈。到步后兵分两路,包牧师去领会,其余人得到当地 安教会的Arthur Sella Raja牧师带领,于一月十三日早上七时起程,乘车九小时到四百公里外的重灾区那加百林(Nagappttinam)。那里是渔港,人口有数百万,海啸死亡人数八千多人,失踪的也有数千。整个泰米纳吉邦损失了三万五千苹渔船,经济损失达六千万美元。Sella Raja牧师所属的教会有十二间分堂,会友约七千人,大都是贫穷的渔民,也是这次海啸的最大受害者。

眼前灾区的景象,令人震惊。近海的房屋大多倒塌,数以千计的大船被推上岸,甚至有些搁置在屋顶上,海岸线更移向陆地数百米。据灾民忆述,十二月廿六日早上九时,海啸在没有特别的先兆下突然扑来,数十尺的滔天巨浪,将整个村庄湮没成一片泽国,海浪卷走了很多渔民。沿岸见到一堆堆的淤泥,是从印度洋深海带上来的。有些渔船被冲到岸上后,因船内的电油引致火警,也有房屋因此而遭焚毁,当时水与火混在一起,夺去数千人的性命。灾场遇到一对姊妹,分别为十岁及十五岁,她们只知道父母被大浪卷走,自己成了孤儿,住在祖母家里。她们的心灵受很严重的创伤,连以哭泣表达情感的能力都没有,可见灾后心灵的重建,极其重要。

渔塘改为千人冢
在往后数天,我们探望了另外三个灾区,情况也是差不多,但当中最骇人的地方是一处埋葬了八千多具尸体的坟地。那里是天主教区,有一间偌大的天主教堂在海边附近。星期日早上,很多朝圣者都会先在海边湿脚洁净自己,才到教堂参加崇拜,或是在崇拜后再到海边朝圣,因教徒相信那教堂对开的海滩是圣地。海啸如何把这些朝圣客冲走,实在不难想像。因此当地天主教区拨出一块在郊外的土地,容闭F府在灾难翌日把尸体埋葬。那块土地是由麦田改造的渔塘,称为“圣母马利亚医治”之塘,现在却成为长埋死者的墓冢。只有两天的时间,在亲人根本赶不及辨认失踪家人遗体的情况下,政府便草草把尸体掉进坑中。在这大墓地中央,竖立了一个三尺高的蓝色十字架,写着“愿海啸的受难者安息”及“26/12/04”。

身心俱裂需关怀
教会在当地接待了二百个灾民的家庭,主要是会友,这已是超过教会接待的能力。我们一到步,便为每一家庭派发六百卢布(约一百港元)的物资,包括一个水桶、一个水罐子、一张席、两个煮食器皿、一个火水炉或一个衣物箱。

很多灾民主动的来跟我们分享他们痛苦的故事,透过翻译,使我们明白他们的哀伤。有些父母失去子女,有些小孩失去父母,有些渔民说不敢再出海打鱼,以致生计受影响,也有些说房屋被冲毁,一切家当尽失。我们都一一为他们祷告,祷告后也透过当地同工给与一些金钱,表达我们的关心,也鼓励他们主动到教会求助。

最使我们难过的是一位祖母,她失去一切,只剩下一个儿子及男孙。她失去的不单是亲人及家园,也失去了人生的盼望,那无助绝望的眼神,令人心酸。世兰把她抱在怀里,为她祷告,我们都哭了,连在旁边一位约六岁的小女孩,见我们在流瓷A也哭起来。对她来说,哀痛不单在于刚过去的灾难,更在于没有盼望的未来。

灾难过后若没有心灵的重建,很多受灾者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就是不能回复正常的生活、噩梦里不断重复灾难片段、食欲不振、精神抑郁,甚至有自杀倾向。据研究印度Latur零三年大地震(死了一万一千人)的心理学家说,现在仍有三分一灾难生还者受心理困扰,65%灾民说自己仍未能回复正常生活,也有十分一的人不时有自杀念头。

哀伤治疗工程是漫长的路,需要有人聆听、疏导情绪、给与支持,以及协助重建人生目标。当地的社群,特别是教会是最适当的支援系统,可帮助灾民渡过哀伤,因他们明白灾民的文化处境及痛苦,也能更长时间陪伴灾民渡过心灵的黑暗。从外地来的心理学家,或我们这些从香港来的教牧,最好能支持及训练教会去扮演医治群体的角色,使哀伤化为祝福,像耶稣所说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灾区有多个救灾团体,义工们说灾难后,他们有近四千人先后到来帮忙清理灾场,他们也喜见有香港人前来慰问,苦难成为策励人心的工具。与印度信徒分享时,他们起初对神容陶o些事情发生感到不解,信仰也因此有些动摇。可是当他们看到不同的人走在一起协助灾民时,才体会苦难能炼净人心,将人性美好的一面表达出来。

教会在艰难中兴旺
当地教会有一幕感人的场面,一位姊妹在海啸中蒙神保守了一家,她特别走到牧师面前,请牧师为她祷告,并拿出仅有的二十卢布,说要奉献给神作为她的感恩。牧师收下奉献,接着为她祷告。看见此情景,令人想起耶稣称赞穷寡妇奉献的两个小钱,受灾的人不单无埋怨,反带着感恩的心向神献上一切。

在那加百林的 安教会,处于一个印度教强盛的区域中做见证,可算是在苦难中成长的教会,而他们的祷告与敬拜都是非常有恩膏。我们刚抵达教会不久,在分享时该会的牧者Sella Raja拿出一件血衣,提示在该区传道的危险。数年前的一个晚上,一名印度教徒潜进他的往所,在他背后插了一刀,后便逃之夭夭。牧师受伤后被送医院,凶器若插入多一分,便伤及心脏。事后凶徒捉到了,但Sella Raja却不追究,并原谅凶徒对他所作的伤害。可见教会在当地能带领七千人信主,是多么的不容易!

印度南部大部分地区,现正经历著新约圣经使徒行传般的空前大复兴。无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归信基督。金奈的基督教会由过去十年的三千间,增加到现时的八千间,多间教会有数以千计的会众。他们对灾区的救援和传福音工作有很大负担。不过,印度教会一般比较贫穷,因此未能应付成千上万灾民的需要。

我们透过教会,分发救灾物资。此举令信徒非常开心,但该区的印度教徒却借故闹事。当晚有群众在教会门外扰攘,甚至殴打教会同工;更甚的是早上在村里不同的角落张贴大字报,指控教会藉海啸敛财,并煽动群众封路及围堵教会。我们知道后,立刻祷告敌挡那恶者的攻击。正当我们离开灾区时,Sella Raja牧师赶到巴士站告诉我们事件平息了。教会也学了一个末 ASella Raja说︰“我们不单要帮助会友,更决定帮助三百个非基督徒的家庭。”教会在苦难的环境中,好像一个明亮的灯台,在黑暗中发光。在灾区两天里,接触了不少灾民。我们邀请他们前来教会,他们不但真的来了,还带了很多人来。苦难是一个讯号,提醒教会与苦难者同行,正如圣经说︰“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

允助兴建孤儿院
那加百林是在泰米纳吉邦的大灾区,政府估计那里有50%受灾者是儿童,有三千多儿童成为孤儿或单亲儿,有1,400名孤儿年龄是0~5岁,也有11,750家长失去一位或以上的儿女。

或钗L度本身已经很穷困,小孩子向来生活简朴,所以灾难所引致的财物损失极少,但小孩子失去的,却是固定的居所、未来的盼望,以及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这些孩子是灾难孤儿,若没有得到心灵的重建,将来便成为灾难青年,使整个社会不健康发展。

有见及此,我们的团队与当地锡安教会的Sella Raja牧师商量后,立刻决定支持教会在教堂附近的土地上兴建一座三千尺的孤儿院,可以在三个月后收容五十位在海啸中受灾的孤儿。教会负责日后的管理运作,我们则负责兴建费用,需三万美元(约港币廿四万)。我们即时将八千美元交给牧师,要求他稍后寄来详尽的计划及收支数字,我们也答应回港筹募所需款项。

群岛信徒灾民得不到救援
印度另一重灾区是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那里距离印度本土超过一千三百公里,与印尼和地震震央较为接近。印度政府声称该区是军事地带,严禁救援组织进去。但神却为包德宁牧师及香港电台开路,他们和一个从印度孟买来的基要派浸信会救援队同赴安达曼群岛,那里有三十五万人口。这群岛的毁坏程度令人难以置信,虽然印度政府公布这里的死亡人数总达一万六千人,然而每一个和我们交谈的人都说,死亡人数不少于二万人。我们听说有很多较小的岛屿,所有人口都被冲走。尼科巴群岛的牧师告诉我们,岛上五万五千人口,只剩下不到二万人。

尼科巴群岛上绝大部分的居民(达90%)都是有名无实的基督徒,他们并非印度裔,信奉印度教的也不多。很多人家被人亡,生计尽失。当地牧师告诉我们,贪污和歧视令受灾基督徒遭受更大的苦难。很多从印度救援机构送来的金钱都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他们在南安达曼岛设置难民营,但最好的设施(诸如有课室的校舍)只配给印度教的拥护者。数以百计的受灾基督徒,却要在室外无遮无掩的恶劣环境下。栖身之处只以简陋的胶布搭成,食物缺少肉类和蔬菜,份量也少得难以维持生命。

与当地牧师合作,我们能够即时提供赈款救济灾民。我们不但供应较好的膳食、食具、炊具及其他物资,更带去福音和基督给他们。不少人已经信了主,一个小型的复兴正在蔓延。当地牧师要求我们为大约一千名安达曼群岛的灾民提供住所。他们的房屋都被地震或海啸摧毁了。由于整个岛屿下沉了约1.5米,每日潮涨的时候,海水会淹浸陆上剩下的房屋,水深达1.5米。

伸出援手给予盼望
香港记者陈彩霞访问尼科巴岛一位受灾基督徒︰“你们最大的需要是什么?”他立即回答︰“我们需要盼望!”这比起迟早到手的食物、衣服和房屋,的确重要得多。这是一个传讲全备福音的绝佳机会,为约二万名尼科巴生还者带来救恩和复兴。

过去,香港教会较为忽略南亚地区的需要,这次海啸引起了我们对该区的关注。关怀行动,不是转瞬即逝的热情回应,而是要转化作长期的关怀及宣教,这才是海啸灾难给予我们的信息。海啸已经发生了一个多月了,这两个印度灾区的灾民仍在水深火热中。对此工程有感动的人士,可与包德宁、李健华、刘世增三位牧师联络。请把奉献支票寄往九龙新蒲岗五芳街八号利嘉工业大厦1字楼(抬头︰“以利亚使团有限公司”);亦可寄往九龙大角嘴晏架街十号牧邻中心三楼(抬头︰“新福事工协会有限公司”),也可寄往葵涌葵义路15号葵芳阁地下(抬头︰基督教复兴教会有限公司)。奉献须注明为南亚赈灾,善款全拨作此次赈灾工程。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新年的意义

05/02/2005 – 26 细罢特月 5765
吴宗文(播道会港福堂主任牧师) 农历新年或春节,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