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後餘生 百廢待舉 訪南印度海嘯災區


漁船在住屋旁
 

與當地牧者們
 
 

分發救濟品
 

包德寧、李健華、劉世增

南亞海嘯的受災國之中,印度的災情也相當嚴重,估計最少有一萬六千人死亡。雖然死傷枕藉,但印度政府不大願意接受外來救援組織(特別是有宗教背景的機構)的幫助。以利亞使團的劉世增牧師有感動到當地去鼓勵教會賑災,幫助災民重建家園及重建心靈。剛好包德寧牧師於一月十二日要到南印度的金奈(Chennai,前稱Madras)領會,劉牧師便約同新福事工協會的李健華牧師,偕包牧師同行,帶著一些已籌得的金錢,出發到金奈。同行還有新福的印藉牧師約書亞、以利亞使團的禱告同工虞世蘭,以及香港電台的攝制隊等一行七人。

印南災情嚴重
我們的目的地是印度東南面的泰米納吉邦(Tamil Nadu),首府是金奈。到步後兵分兩路,包牧師去領會,其餘人得到當地 安教會的Arthur Sella Raja牧師帶領,於一月十三日早上七時起程,乘車九小時到四百公里外的重災區那加百林(Nagappttinam)。那裡是漁港,人口有數百萬,海嘯死亡人數八千多人,失蹤的也有數千。整個泰米納吉邦損失了三萬五千蘋漁船,經濟損失達六千萬美元。Sella Raja牧師所屬的教會有十二間分堂,會友約七千人,大都是貧窮的漁民,也是這次海嘯的最大受害者。

眼前災區的景象,令人震驚。近海的房屋大多倒塌,數以千計的大船被推上岸,甚至有些擱置在屋頂上,海岸線更移向陸地數百米。據災民憶述,十二月廿六日早上九時,海嘯在沒有特別的先兆下突然撲來,數十尺的滔天巨浪,將整個村莊湮沒成一片澤國,海浪捲走了很多漁民。沿岸見到一堆堆的淤泥,是從印度洋深海帶上來的。有些漁船被衝到岸上後,因船內的電油引致火警,也有房屋因此而遭焚燬,當時水與火混在一起,奪去數千人的性命。災場遇到一對姊妹,分別為十歲及十五歲,她們只知道父母被大浪捲走,自己成了孤兒,住在祖母家裡。她們的心靈受很嚴重的創傷,連以哭泣表達情感的能力都沒有,可見災後心靈的重建,極其重要。

漁塘改為千人塚
在往後數天,我們探望了另外三個災區,情況也是差不多,但當中最駭人的地方是一處埋葬了八千多具屍體的墳地。那裡是天主教區,有一間偌大的天主教堂在海邊附近。星期日早上,很多朝聖者都會先在海邊濕腳潔淨自己,才到教堂參加崇拜,或是在崇拜後再到海邊朝聖,因教徒相信那教堂對開的海灘是聖地。海嘯如何把這些朝聖客沖走,實在不難想像。因此當地天主教區撥出一塊在郊外的土地,容閉F府在災難翌日把屍體埋葬。那塊土地是由麥田改造的漁塘,稱為「聖母馬利亞醫治」之塘,現在卻成為長埋死者的墓塚。只有兩天的時間,在親人根本趕不及辨認失蹤家人遺體的情況下,政府便草草把屍體掉進坑中。在這大墓地中央,豎立了一個三尺高的藍色十字架,寫著「願海嘯的受難者安息」及「26/12/04」。

身心俱裂需關懷
教會在當地接待了二百個災民的家庭,主要是會友,這已是超過教會接待的能力。我們一到步,便為每一家庭派發六百盧布(約一百港元)的物資,包括一個水桶、一個水罐子、一張席、兩個煮食器皿、一個火水爐或一個衣物箱。

很多災民主動的來跟我們分享他們痛苦的故事,透過翻譯,使我們明白他們的哀傷。有些父母失去子女,有些小孩失去父母,有些漁民說不敢再出海打魚,以致生計受影響,也有些說房屋被沖毀,一切家當盡失。我們都一一為他們禱告,禱告後也透過當地同工給與一些金錢,表達我們的關心,也鼓勵他們主動到教會求助。

最使我們難過的是一位祖母,她失去一切,只剩下一個兒子及男孫。她失去的不單是親人及家園,也失去了人生的盼望,那無助絕望的眼神,令人心酸。世蘭把她抱在懷裡,為她禱告,我們都哭了,連在旁邊一位約六歲的小女孩,見我們在流瓷A也哭起來。對她來說,哀痛不單在於剛過去的災難,更在於沒有盼望的未來。

災難過後若沒有心靈的重建,很多受災者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就是不能回復正常的生活、噩夢裡不斷重複災難片段、食慾不振、精神抑鬱,甚至有自殺傾向。據研究印度Latur零三年大地震(死了一萬一千人)的心理學家說,現在仍有三分一災難生還者受心理困擾,65%災民說自己仍未能回復正常生活,也有十分一的人不時有自殺念頭。

哀傷治療工程是漫長的路,需要有人聆聽、疏導情緒、給與支持,以及協助重建人生目標。當地的社群,特別是教會是最適當的支援系統,可幫助災民渡過哀傷,因他們明白災民的文化處境及痛苦,也能更長時間陪伴災民渡過心靈的黑暗。從外地來的心理學家,或我們這些從香港來的教牧,最好能支持及訓練教會去扮演醫治群體的角色,使哀傷化為祝福,像耶穌所說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災區有多個救災團體,義工們說災難後,他們有近四千人先後到來幫忙清理災場,他們也喜見有香港人前來慰問,苦難成為策勵人心的工具。與印度信徒分享時,他們起初對神容陶o些事情發生感到不解,信仰也因此有些動搖。可是當他們看到不同的人走在一起協助災民時,才體會苦難能煉淨人心,將人性美好的一面表達出來。

教會在艱難中興旺
當地教會有一幕感人的場面,一位姊妹在海嘯中蒙神保守了一家,她特別走到牧師面前,請牧師為她禱告,並拿出僅有的二十盧布,說要奉獻給神作為她的感恩。牧師收下奉獻,接著為她禱告。看見此情景,令人想起耶穌稱讚窮寡婦奉獻的兩個小錢,受災的人不單無埋怨,反帶著感恩的心向神獻上一切。

在那加百林的 安教會,處於一個印度教強盛的區域中做見證,可算是在苦難中成長的教會,而他們的禱告與敬拜都是非常有恩膏。我們剛抵達教會不久,在分享時該會的牧者Sella Raja拿出一件血衣,提示在該區傳道的危險。數年前的一個晚上,一名印度教徒潛進他的往所,在他背後插了一刀,後便逃之夭夭。牧師受傷後被送醫院,凶器若插入多一分,便傷及心臟。事後兇徒捉到了,但Sella Raja卻不追究,並原諒兇徒對他所作的傷害。可見教會在當地能帶領七千人信主,是多麼的不容易!

印度南部大部分地區,現正經歷著新約聖經使徒行傳般的空前大復興。無數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歸信基督。金奈的基督教會由過去十年的三千間,增加到現時的八千間,多間教會有數以千計的會眾。他們對災區的救援和傳福音工作有很大負擔。不過,印度教會一般比較貧窮,因此未能應付成千上萬災民的需要。

我們透過教會,分發救災物資。此舉令信徒非常開心,但該區的印度教徒卻藉故鬧事。當晚有群眾在教會門外擾攘,甚至毆打教會同工;更甚的是早上在村裡不同的角落張貼大字報,指控教會藉海嘯斂財,並煽動群眾封路及圍堵教會。我們知道後,立刻禱告敵擋那惡者的攻擊。正當我們離開災區時,Sella Raja牧師趕到巴士站告訴我們事件平息了。教會也學了一個末 ASella Raja說︰「我們不單要幫助會友,更決定幫助三百個非基督徒的家庭。」教會在苦難的環境中,好像一個明亮的燈台,在黑暗中發光。在災區兩天裡,接觸了不少災民。我們邀請他們前來教會,他們不但真的來了,還帶了很多人來。苦難是一個訊號,提醒教會與苦難者同行,正如聖經說︰「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允助興建孤兒院
那加百林是在泰米納吉邦的大災區,政府估計那裡有50%受災者是兒童,有三千多兒童成為孤兒或單親兒,有1,400名孤兒年齡是0~5歲,也有11,750家長失去一位或以上的兒女。

或釵L度本身已經很窮困,小孩子向來生活簡樸,所以災難所引致的財物損失極少,但小孩子失去的,卻是固定的居所、未來的盼望,以及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和愛。這些孩子是災難孤兒,若沒有得到心靈的重建,將來便成為災難青年,使整個社會不健康發展。

有見及此,我們的團隊與當地錫安教會的Sella Raja牧師商量後,立刻決定支持教會在教堂附近的土地上興建一座三千尺的孤兒院,可以在三個月後收容五十位在海嘯中受災的孤兒。教會負責日後的管理運作,我們則負責興建費用,需三萬美元(約港幣廿四萬)。我們即時將八千美元交給牧師,要求他稍後寄來詳盡的計劃及收支數字,我們也答應回港籌募所需款項。

群島信徒災民得不到救援
印度另一重災區是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那裡距離印度本土超過一千三百公里,與印尼和地震震央較為接近。印度政府聲稱該區是軍事地帶,嚴禁救援組織進去。但神卻為包德寧牧師及香港電台開路,他們和一個從印度孟買來的基要派浸信會救援隊同赴安達曼群島,那裡有三十五萬人口。這群島的毀壞程度令人難以置信,雖然印度政府公佈這裡的死亡人數總達一萬六千人,然而每一個和我們交談的人都說,死亡人數不少於二萬人。我們聽說有很多較小的島嶼,所有人口都被沖走。尼科巴群島的牧師告訴我們,島上五萬五千人口,只剩下不到二萬人。

尼科巴群島上絕大部分的居民(達90%)都是有名無實的基督徒,他們並非印度裔,信奉印度教的也不多。很多人家被人亡,生計盡失。當地牧師告訴我們,貪污和歧視令受災基督徒遭受更大的苦難。很多從印度救援機構送來的金錢都被貪官污吏中飽私囊。他們在南安達曼島設置難民營,但最好的設施(諸如有課室的校舍)只配給印度教的擁護者。數以百計的受災基督徒,卻要在室外無遮無掩的惡劣環境下。棲身之處只以簡陋的膠布搭成,食物缺少肉類和蔬菜,份量也少得難以維持生命。

與當地牧師合作,我們能夠即時提供賑款救濟災民。我們不但供應較好的膳食、食具、炊具及其他物資,更帶去福音和基督給他們。不少人已經信了主,一個小型的復興正在蔓延。當地牧師要求我們為大約一千名安達曼群島的災民提供住所。他們的房屋都被地震或海嘯摧毀了。由於整個島嶼下沉了約1.5米,每日潮漲的時候,海水會淹浸陸上剩下的房屋,水深達1.5米。

伸出援手給予盼望
香港記者陳彩霞訪問尼科巴島一位受災基督徒︰「你們最大的需要是甚麼?」他立即回答︰「我們需要盼望!」這比起遲早到手的食物、衣服和房屋,的確重要得多。這是一個傳講全備福音的絕佳機會,為約二萬名尼科巴生還者帶來救恩和復興。

過去,香港教會較為忽略南亞地區的需要,這次海嘯引起了我們對該區的關注。關懷行動,不是轉瞬即逝的熱情回應,而是要轉化作長期的關懷及宣教,這才是海嘯災難給予我們的信息。海嘯已經發生了一個多月了,這兩個印度災區的災民仍在水深火熱中。對此工程有感動的人士,可與包德寧、李健華、劉世增三位牧師聯絡。請把奉獻支票寄往九龍新蒲崗五芳街八號利嘉工業大廈1字樓(抬頭︰「以利亞使團有限公司」);亦可寄往九龍大角嘴晏架街十號牧鄰中心三樓(抬頭︰「新福事工協會有限公司」),也可寄往葵湧葵義路15號葵芳閣地下(抬頭︰基督教復興教會有限公司)。奉獻須註明為南亞賑災,善款全撥作此次賑災工程。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新年的意義

05/02/2005 – 26 細罷特月 5765
吳宗文(播道會港福堂主任牧師) 農曆新年或春節,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