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光剖析“强国”福音工作契机

 

【特约记者陈淑安报道】近年不少香港人喜欢以“强国人”形容内地人士,除了因为中国国力发展确实很快,这个词语亦是对内地人的一种标签,将他们定性为霸道、不讲理的人。这种催化中港两地矛盾的论述,亦可能令本港教会忽略了中国福音事工的契机。

由“福音证主协会”主办的“中国事工研讨会2014”已于3月20日晚上举行,主题为“‘强国’形象与福音事工的出路”,由“基督教协进会”执行干事陈剑光博士主讲,由证主副总干事吕庆雄博士回应。

宗教发展空间其实很大

陈博士首先指出中国近年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在过去30年间,每年GPA增长达8%,七亿人口由赤贫转变成经济稳定或小康,绝大部分老百姓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当一个国家突然冒起,会影响整个国际平衡,于是产生很多张力。”

事实上,在中国“富起来”的背后,亦有不少隐忧,包括60%能源依靠外国进口,其中一半来自伊朗及沙特阿拉伯,因而对两国的安危及外交关系特别紧张。另外,亚太地区的海权、南北韩关系、美日联盟带来的威胁等等,亦是中国外交上的难题。内政方面,中国亦背负环境污染问题、地方与中央政府的矛盾、通胀及经济泡沫危机、藏维独立的呼声,甚至是突如其来的天灾。

由于中国需要处理许多潜在问题,故在领导人眼中,最重要是维持国家安全、稳定,宗教问题被视为最小议题。政府倾向将宗教先成“软实力”的一部分,例如以佛教、道教代表中国文化向外输出。领导人期望宗教有助于国家平稳安定、慈善调和、扶政抗渗、统战连台。因此,对中国福音事工有负担的基督徒,必须留意国内的宗教问题不能抽离社会处景,且非独立于政府,而政府亦会用宗教达到政治目的,只会从大政策看宗教,而非从宗教本身去看。“中国政府让人有信仰自由,但只限于个人行为。”

中国跟其他大部分东方国家一样,认为权利是国家给予的,而非与生俱来的。政府对宗教实行有限度、规范,就是只要不影响社会、政治,就让人民参与。同时,中国允许多元宗教共存,非只有一个独大的宗教,而基督教只是其中一元,其他外来宗教如摩门教、犹太教等,亦默许进入。对宗教发展,中国倾向让宗教团体由“地下”转为“地上”,给予较大空间,亦鼓励本土宗教。

“中国有很多灰色地带,在维稳的大前提下,做任何不影响社会稳定的,政府都不会理会,但只要做了些事情令社会不稳,就可以用很多法律来克制。”在此情况下,宗教发展的空间其实很大。国内基督教有很多地方,可以跟香港教会合作,例如中国教会以往比较保守,少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现在有更多资源,可以借助香港的经验发展社会服务。

香港须接受角色转变

陈博士同时指,香港教会无明显增长之余,本身已有许多问题要处理,包括自身的发展方向、时局回应、人口转化等等,教会内部在性倾向歧视立法、政教关系等议题上都未能和睦地达到共识,甚至连资源都越来越缺乏。因此,香港教会必须重新检视自己在中国福音工作上的角色,找出新契机、新定位,接受香港由向导的角色,逐渐变成中国与外地的桥梁,再变成中外交流的平台,最后成了受助的一方。“我们千万不要倒模式的帮助,亦不要使别人产生倚赖。”相反,香港教会可将自己重新定位成仆人,以合作、学习的态度与内地教会接触。

此外,中港融合亦会带来新的福音契机,如双非学童、自由行旅客、新来港专才等等。“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这现象会越来越多,因此在中港融合过程中,不可再分你我,而是一个新的个体。”他表示,每年有五、六千万人来港旅游,超过百分之八十都是内地人,可以让教会自由接触及传福音。

可惜,教会宁可在紧张惧怕中进入内地,却不理会已到了自己“门口”的人,还想“赶”他们回去。“‘双非’既成为香港一分子,为何不早早向他们植入良好价值观,不由基督徒营办一些‘双非’宿舍?不好好去教育他们?他们将来正是香港一部分,也是中国一部分,将会影响中国。”他提醒,香港信徒不要将中国事工想得太远,因为香港正正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宣教必须有施洗约翰的心肠,欢喜看见“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甘心情愿建立别人,以至对方比自己更“强”。

吕庆雄︰香港为神学教育质素把关

吕庆雄博士回应说,从城市宣教角度去看,香港是个人口集中、多元文化的地方。“香港的神学院,已有不少讲普通话的学生就读。”香港可以是很多新事工的实验场所,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再加以包装,输出到外国不同地方。再者,香港仍然可以成为国内与外国的沟通桥梁,比如从美国媒体观看内地消息,会有所偏重,同样从内地媒体观看美国消息,亦有某既有的角度,只有香港的资讯比较全面。

“这个城市的资源,无论多少也是比较集中的。”在这七百万人口的城市中,神学院的数目等如整个中国的数目,而且师资水平也比较高。“资源不一定是‘钱’,亦可以是人才和经验。”香港其中一件可以做好的事,就是在神学教育质素上把关。

无论如何,香港在中国事工上,要抱有仆人的心志。“正因为‘强国’的形象出现,以及中国的发展,让香港反思自己不过是仆人。”吕博士认为,这正是香港教会反省的机会,明白宣教本身最重要的是成就当地的人、当地事工,而不是宗派的殖民主义,更不是自己的延伸。“使徒行传是宣教历史的第一章,当中完全没有计划……是圣灵在催逼教会,像马其顿的异象,并非保罗原有计划,但神说没有计划就是最好的计划……人的计划不是最好,只需察看神在这历史时代中,有什么工作。”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婚姻条例修订草案 4月中进行三读 “降低更改性别门槛”后果严重

30/03/2014 – 28 亚达月II 5774
  【KRT朱蔚欣报道】终审法院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