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声】等待“戴德生”

 

文◎黄少芬

控诉人生荒谬的经典戏剧《等待果陀》,讲述两个流浪汉每天都在一棵枯树旁,等待一个叫果陀的人出现,但至剧终果陀仍没来。他会不会出现?两个流浪汉其实不知道,日复一日的等待,等待一个叫果陀的人带给他们希望。有时候我在想,教会是否也在等待“戴德生”──近乎完美的宣教士,以为当“戴德生”出现,差传工作就有希望了!可是近乎完美的宣教士甚少,香港只得几百个宣教士差了出外。

为何香港的宣教士平均年龄是四十多岁?我尊重神随己意在 认为适合的时候呼召人。但是当看见2011年4C璁期活动中,逾1,000名青少年回应宣教呼召;“2011-2012青年宣教研究”指,约1,600名青少年表示有宣教心志;又亲身看见过“香港细胞小组教会网络”(CCMN)那些对宣教有热情的青少年,在敬畏中,我实在认为自己有理由怀疑这个假设︰“人在中年以后才能应付宣教的挑战,这是神的美好旨意。”

也许这个假设是出于上一代对失败的恐惧,以致大大提高宣教的门槛︰两三个学位、多年的社会工作经验、多年的牧养经验……。为什么上一代不能让青少年从失败中成长?可能因为是上一代自己害怕失败。

宣教工作很多元化,有些需要专业知识,有些需要高等神学教育,有些两者都不需要,但今日宣教士训练都较为划一,缺乏弹性。好像不管你有什么需要,人人都有一部功能繁多的智能手机,即使你真正会使用的功能只有几个。宣教世界总有给青少年的空间,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学历背景、不同的成熟程度的人,总有练习飞翔的地方。别以为他们不够成熟,就囚禁在保护区,若没有可以献身的异象,不动的翅膀会萎缩,不流动的生命会枯萎。

今期的专访人物邱美琳宣教士,从接近她的人口中可看出,她一定不是“戴德生”。在我的朋友中,对宣教有负担的人都不完美,但我们要信任神的手会陶造不完美的泥土。对于神的拣选,我们似乎以为自己比神更有眼光和智慧。

滕张佳音博士在青年宣教研讨会上说︰“现在是逼近眉睫的时候,堂会、差会、神学院是时候思考怎样部署、训练及培育下一代新力军。”我认为是的,但除了将焦点放在青少年上,也要释放因害怕失败而没有释放青少年的上一代──也是没有梦想的一代。在香港经济起飞的年代,他们正值黄金岁月,向上游,向上游,早已没有梦想了,要去到困惑的中年才想到人生下半场。宣教不是青少年独有的异象,基督的身体是多代同行的,当上一代回到起初的爱,重燃神国的梦想,下一代才能带着祝福和能力在宣教的天空自由飞翔。

“……你们的老年人要作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珥二28)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台湾牧师教写“圣经题材文学”

30/01/2013 – 19 细罢特月 5773
  【特约记者许丽仪报道】圣经题材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