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聲】等待「戴德生」

 

文◎黃少芬

控訴人生荒謬的經典戲劇《等待果陀》,講述兩個流浪漢每天都在一棵枯樹旁,等待一個叫果陀的人出現,但至劇終果陀仍沒來。他會不會出現?兩個流浪漢其實不知道,日復一日的等待,等待一個叫果陀的人帶給他們希望。有時候我在想,教會是否也在等待「戴德生」──近乎完美的宣教士,以為當「戴德生」出現,差傳工作就有希望了!可是近乎完美的宣教士甚少,香港只得幾百個宣教士差了出外。

為何香港的宣教士平均年齡是四十多歲?我尊重神隨己意在 認為適合的時候呼召人。但是當看見2011年4C璁期活動中,逾1,000名青少年回應宣教呼召;「2011-2012青年宣教研究」指,約1,600名青少年表示有宣教心志;又親身看見過「香港細胞小組教會網絡」(CCMN)那些對宣教有熱情的青少年,在敬畏中,我實在認為自己有理由懷疑這個假設︰「人在中年以後才能應付宣教的挑戰,這是神的美好旨意。」

也許這個假設是出於上一代對失敗的恐懼,以致大大提高宣教的門檻︰兩三個學位、多年的社會工作經驗、多年的牧養經驗……。為甚麼上一代不能讓青少年從失敗中成長?可能因為是上一代自己害怕失敗。

宣教工作很多元化,有些需要專業知識,有些需要高等神學教育,有些兩者都不需要,但今日宣教士訓練都較為劃一,缺乏彈性。好像不管你有甚麼需要,人人都有一部功能繁多的智能手機,即使你真正會使用的功能只有幾個。宣教世界總有給青少年的空間,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學歷背景、不同的成熟程度的人,總有練習飛翔的地方。別以為他們不夠成熟,就囚禁在保護區,若沒有可以獻身的異象,不動的翅膀會萎縮,不流動的生命會枯萎。

今期的專訪人物邱美琳宣教士,從接近她的人口中可看出,她一定不是「戴德生」。在我的朋友中,對宣教有負擔的人都不完美,但我們要信任神的手會陶造不完美的泥土。對於神的揀選,我們似乎以為自己比神更有眼光和智慧。

滕張佳音博士在青年宣教研討會上說︰「現在是逼近眉睫的時候,堂會、差會、神學院是時候思考怎樣部署、訓練及培育下一代新力軍。」我認為是的,但除了將焦點放在青少年上,也要釋放因害怕失敗而沒有釋放青少年的上一代──也是沒有夢想的一代。在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他們正值黃金歲月,向上游,向上游,早已沒有夢想了,要去到困惑的中年才想到人生下半場。宣教不是青少年獨有的異象,基督的身體是多代同行的,當上一代回到起初的愛,重燃神國的夢想,下一代才能帶著祝福和能力在宣教的天空自由飛翔。

「……你們的老年人要作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珥二28)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台灣牧師教寫「聖經題材文學」

30/01/2013 – 19 細罷特月 5773
  【特約記者許麗儀報道】聖經題材文學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