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义宗神学院讲座 “社责、政治与教会对教牧的挑战”


(左起)主持张耀辉牧师、马丽华、朱耀明牧师、张伟昌牧师及区建铭博士
 

【记者王丽媚报道】信义宗神学院于3月12日举办“社责、政治与教会对教牧的挑战”讲座。

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访问学人朱耀明牧师从政治角度回应课题。朱牧师认为,教会与牧者为有需要人士祷告之时,亦要身体力行协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朱牧师自1970年代起在柴湾牧会,就关注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对区内居民造成的负面影响,因而积极向政府争取增加柴湾区的社区建设,包括要求兴建东区走廊及东区医院;其间学写新闻稿、办记者会、面对公众等。过程中他内心有挣扎,既担心教会会众及同工如何看自己,也担心公开向政府提出诉求,有碍向政府申请拨地兴建座堂一事。但是,他决定要与社区居民同行,因为看见他们的需要。到了1980年代,中英双方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引发香港出现移民潮。朱牧师看见香港人心不稳定,于1984年起来争取1988年直选,希望以民主政制保障人权、自由及法治,让香港市民安心留港生活。

谈到政治,朱牧师说,1974年《洛桑宣言》已处理了教会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列明“福音布道和社会政治关怀都是我们基督徒的责任”,但他认为,众福音派教会实际上未能一起朝此方向进发。六四事件发生后,朱牧师曾去信外国教会,请求他们收留落难的内地学生,有些教会却以政教分离为由作拒,令他内心隐隐作痛。最后,他提到香港教会对百年前辛亥革命的帮助,当中半数起义是由基督徒发动的。

香港循理会社会服务部总干事马丽华从社责角度讨论。她认为基督徒群体适合从事社会企业,借此回应社会需要,因为基督徒需要服侍邻舍。

中华基督教礼贤会香港区会区牧张伟昌牧师从教会角度讨论。他说,当社会酝酿推行直接影响教会的政策,如校本条例及慈善组织咨询文件,教会即使不想表态,也要表态。不过,他认为教牧不是不想回应社会政治,而是不懂回应;神学院的训练偏重于圣经与牧养,而不是社会政策与法律等。他认为,教会的代表不单是教牧同工,而是一个团队,当教会须就社会政策发表意见时,专门关注有关议题的信徒,比教牧更适合表达合乎圣经原则的意见。

信义宗神学院副教授区建铭博士从神学角度回应。他说,21世纪的牧者对政治与社责的参与提升了,但这不代表大部分牧者明白政治与社责,甚至对教会的理解亦有不足,造成不少非主住牧师的牧者“只是在教会办活动”的现象。

他指出,没有太多的教牧同工投身社责与政治,这与华人教牧在看待社责与政治跟神学的关系上,仍停留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期有关。他说,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20世纪初至今重要的社会发展概念,意指在代表政治的公共空间,及代表宗教的私人空间之间,发展公民社会,但是华人神学对此关注不多。区博士表明,认同马丁路德的神学观及政教分离观念值得参考,而公民社会的意识形态有批判空间,但是,华人基督徒对社会及政治的看法不能落后,也需要认识今天社会不同意识形态的发展。

区博士说,教会不只是建构式教会,地上的任何建制都有被妖魔化的可能。正因为教会既是属灵群体,也是地上的社会群体,所以需要不断自我批判,检视教会是否仍是一个呈现神的地方。他指出现时华人教会充斥一个观念︰将教会的属灵及属世层面分割,但他不认同两者是可以分割的,因为没有东西是“属灵不属世”或“属世不属灵”。他最后总结时说,华人教会需要重新检视教会神学观,教牧不可以专注属灵的事为由,将关注属世的事的责任推给信徒。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当会友离婚或分手

14/03/2012 – 20 亚达月 5772
  今日的香港社会,约每2对男女结婚,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