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宗神學院講座 「社責、政治與教會對教牧的挑戰」


(左起)主持張耀輝牧師、馬麗華、朱耀明牧師、張偉昌牧師及區建銘博士
 

【記者王麗媚報道】信義宗神學院於3月12日舉辦「社責、政治與教會對教牧的挑戰」講座。

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訪問學人朱耀明牧師從政治角度回應課題。朱牧師認為,教會與牧者為有需要人士禱告之時,亦要身體力行協助他們解決現實困難。朱牧師自1970年代起在柴灣牧會,就關注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對區內居民造成的負面影響,因而積極向政府爭取增加柴灣區的社區建設,包括要求興建東區走廊及東區醫院;其間學寫新聞稿、辦記者會、面對公眾等。過程中他內心有掙扎,既擔心教會會眾及同工如何看自己,也擔心公開向政府提出訴求,有礙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座堂一事。但是,他決定要與社區居民同行,因為看見他們的需要。到了1980年代,中英雙方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引髮香港出現移民潮。朱牧師看見香港人心不穩定,於1984年起來爭取1988年直選,希望以民主政制保障人權、自由及法治,讓香港市民安心留港生活。

談到政治,朱牧師說,1974年《洛桑宣言》已處理了教會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列明「福音布道和社會政治關懷都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但他認為,眾福音派教會實際上未能一起朝此方向進發。六四事件發生後,朱牧師曾去信外國教會,請求他們收留落難的內地學生,有些教會卻以政教分離為由作拒,令他內心隱隱作痛。最後,他提到香港教會對百年前辛亥革命的幫助,當中半數起義是由基督徒發動的。

香港循理會社會服務部總幹事馬麗華從社責角度討論。她認為基督徒群體適合從事社會企業,藉此回應社會需要,因為基督徒需要服侍鄰舍。

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區會區牧張偉昌牧師從教會角度討論。他說,當社會醞釀推行直接影響教會的政策,如校本條例及慈善組織諮詢文件,教會即使不想表態,也要表態。不過,他認為教牧不是不想回應社會政治,而是不懂回應;神學院的訓練偏重於聖經與牧養,而不是社會政策與法律等。他認為,教會的代表不單是教牧同工,而是一個團隊,當教會須就社會政策發表意見時,專門關注有關議題的信徒,比教牧更適合表達合乎聖經原則的意見。

信義宗神學院副教授區建銘博士從神學角度回應。他說,21世紀的牧者對政治與社責的參與提升了,但這不代表大部分牧者明白政治與社責,甚至對教會的理解亦有不足,造成不少非主住牧師的牧者「只是在教會辦活動」的現象。

他指出,沒有太多的教牧同工投身社責與政治,這與華人教牧在看待社責與政治跟神學的關係上,仍停留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時期有關。他說,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是20世紀初至今重要的社會發展概念,意指在代表政治的公共空間,及代表宗教的私人空間之間,發展公民社會,但是華人神學對此關注不多。區博士表明,認同馬丁路德的神學觀及政教分離觀念值得參考,而公民社會的意識形態有批判空間,但是,華人基督徒對社會及政治的看法不能落後,也需要認識今天社會不同意識形態的發展。

區博士說,教會不只是建構式教會,地上的任何建制都有被妖魔化的可能。正因為教會既是屬靈群體,也是地上的社會群體,所以需要不斷自我批判,檢視教會是否仍是一個呈現神的地方。他指出現時華人教會充斥一個觀念︰將教會的屬靈及屬世層面分割,但他不認同兩者是可以分割的,因為沒有東西是「屬靈不屬世」或「屬世不屬靈」。他最後總結時說,華人教會需要重新檢視教會神學觀,教牧不可以專注屬靈的事為由,將關注屬世的事的責任推給信徒。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當會友離婚或分手

14/03/2012 – 20 亞達月 5772
  今日的香港社會,約每2對男女結婚,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