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恩运动与中国教会


左起︰李锦纶博士、杨庆球博士、刘达芳博士
 

杨庆球博士
 

李锦纶博士
 

刘达芳博士
 
 

中国福音会香港分会于十月十四日下午在浸信宣道会恩雨堂举办“灵恩运动与中国教会”研讨会,由杨庆球博士和李锦纶博士主讲,并由刘达芳博士回应。

基督与圣灵同工
杨博士先讲述历史中的灵恩运动,追溯其起源到第二世纪出现的孟他努主义。那时候圣灵论仍未确立,而教会开始制度化,失去活力。孟他努主义却强调圣灵恩赐(如先知预言)的重要性,吸引了大批跟随者(其中包括特土良教父),更新了当时的教会生活。虽然特土良的圣灵论说得到大公教会的接纳,但孟他努主义却遭受拒绝,主要原因是当时圣灵恩赐的运用方式离奇古怪,预言内容含糊,教会恐怕正典以外还有等同正典的权柄,对此种种感到十分不安。一百年后,孟他努主义完全消失。直到十八世纪,约翰卫斯理主张圣灵的洗和充满是第二次祝福,灵恩运动才再度广泛出现。其后的圣洁运动产生二十世纪的五旬宗运动,再后期有六十年代主流教会及天主教的灵恩运动,以及葡萄园运动等。

杨博士认为华人教会或香港教会普遍对灵恩仍存有戒心,原因是六十年代时灵恩派的教会对其他教会不太友善,也造成分裂,这些都需要医治。不过他看到香港教会现在是越来越追求圣灵,他个人就认为基督与圣灵是不可分开谈论的,因为圣灵的工作就是彰显基督。杨博士又举例说,如《国度复兴报》、“发课程”及“香港有品运动”等,都很有成绩,为教会和社会带来更新的力量,能够彰显基督和圣灵。

对灵恩运动的担忧
接着李博士分享他对中国教会灵恩问题的认识。他表示,从同工的经验所知,中国教会过半都是或多或少受灵恩运动所影响。第一波和第三波灵恩运动对中国教会带来影响,但第二波没有,因为那时正值文革时期。山东和华北大复兴都是与灵恩运动有关连的。中国教会对灵恩运动的观点出现了两极化,不是全盘接受,就是全盘否定;接受是因为看见灵恩带来更新,否定是因为害怕难以控制。

李博士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灵恩运动让人容易寻找自我定位的途径,人越有恩赐,在教会的位置就越高,他担忧追求灵恩会成为“人”寻求认同的方式,背后其实存在满足自我的动机。此外,李博士用国内灵恩教会与民间宗教的特色作比较,担忧灵恩信众以灵验为信仰核心,使基督思想变质,成为个人利益的产物。李博士又透过两年前作的一个小型问卷调查,归纳出他个人对中国灵恩派信徒的意见。李博士认为国内灵恩派信徒较重视经历,而不以知识和教义为重;较容易走捷径,而不愿意下成圣的工夫。

培育中国灵恩派成长
刘博士在回应中指出,灵恩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不能对谈,主要是因为评论者将事物的看法两极法。这样去讨论问题,心中的前设和情绪会影响判断。她鼓励各人看灵恩群体要逐一看,避免一概而论。刘博士说基督徒应自称“福恩派”,因为灵恩派的信徒都很努力传福音,而福音派信徒也追求属灵恩赐。现存的“福音派”和“灵恩派”标签容易令人产生误会。

刘博士说香港教会身份地位特殊,可以帮忙塑造未来的中国教会。国内的灵恩派教会快速增长,一定会有因增长而来的问题。补救方法不是禁止和封杀,而是仿艾保罗用爱心教导。刘博士说我们不用担心灵恩使基督教民间宗教化,因为据她的认识,中国教会除了出现神迹奇事,还明显表现出生命的改变,服在神的手下,积极参与社区和慈善事工。他们不但有能力,而且有爱心。刘博士呼吁基督教领袖要明白灵恩不是以新的传统代替旧有的传统,乃是加上。当神的话语和圣灵恩赐及经历互相配合,教会便能平衡地健康成长。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标哥手笔︰每天支取新力量!

18/10/2006 – 26 提斯利月 5767
  高维理(Bill Gothard)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