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恩運動與中國教會


左起︰李錦綸博士、楊慶球博士、劉達芳博士
 

楊慶球博士
 

李錦綸博士
 

劉達芳博士
 
 

中國福音會香港分會於十月十四日下午在浸信宣道會恩雨堂舉辦「靈恩運動與中國教會」研討會,由楊慶球博士和李錦綸博士主講,並由劉達芳博士回應。

基督與聖靈同工
楊博士先講述歷史中的靈恩運動,追溯其起源到第二世紀出現的孟他努主義。那時候聖靈論仍未確立,而教會開始制度化,失去活力。孟他努主義卻強調聖靈恩賜(如先知預言)的重要性,吸引了大批跟隨者(其中包括特土良教父),更新了當時的教會生活。雖然特土良的聖靈論說得到大公教會的接納,但孟他努主義卻遭受拒絕,主要原因是當時聖靈恩賜的運用方式離奇古怪,預言內容含糊,教會恐怕正典以外還有等同正典的權柄,對此種種感到十分不安。一百年後,孟他努主義完全消失。直到十八世紀,約翰衛斯理主張聖靈的洗和充滿是第二次祝福,靈恩運動才再度廣泛出現。其後的聖潔運動產生二十世紀的五旬宗運動,再後期有六十年代主流教會及天主教的靈恩運動,以及葡萄園運動等。

楊博士認為華人教會或香港教會普遍對靈恩仍存有戒心,原因是六十年代時靈恩派的教會對其他教會不太友善,也造成分裂,這些都需要醫治。不過他看到香港教會現在是越來越追求聖靈,他個人就認為基督與聖靈是不可分開談論的,因為聖靈的工作就是彰顯基督。楊博士又舉例說,如《國度復興報》、「發課程」及「香港有品運動」等,都很有成績,為教會和社會帶來更新的力量,能夠彰顯基督和聖靈。

對靈恩運動的擔憂
接著李博士分享他對中國教會靈恩問題的認識。他表示,從同工的經驗所知,中國教會過半都是或多或少受靈恩運動所影響。第一波和第三波靈恩運動對中國教會帶來影響,但第二波沒有,因為那時正值文革時期。山東和華北大復興都是與靈恩運動有關連的。中國教會對靈恩運動的觀點出現了兩極化,不是全盤接受,就是全盤否定;接受是因為看見靈恩帶來更新,否定是因為害怕難以控制。

李博士認為,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靈恩運動讓人容易尋找自我定位的途徑,人越有恩賜,在教會的位置就越高,他擔憂追求靈恩會成為「人」尋求認同的方式,背後其實存在滿足自我的動機。此外,李博士用國內靈恩教會與民間宗教的特色作比較,擔憂靈恩信眾以靈驗為信仰核心,使基督思想變質,成為個人利益的產物。李博士又透過兩年前作的一個小型問卷調查,歸納出他個人對中國靈恩派信徒的意見。李博士認為國內靈恩派信徒較重視經歷,而不以知識和教義為重;較容易走捷徑,而不願意下成聖的工夫。

培育中國靈恩派成長
劉博士在回應中指出,靈恩的支持者與反對者不能對談,主要是因為評論者將事物的看法兩極法。這樣去討論問題,心中的前設和情緒會影響判斷。她鼓勵各人看靈恩群體要逐一看,避免一概而論。劉博士說基督徒應自稱「福恩派」,因為靈恩派的信徒都很努力傳福音,而福音派信徒也追求屬靈恩賜。現存的「福音派」和「靈恩派」標籤容易令人產生誤會。

劉博士說香港教會身份地位特殊,可以幫忙塑造未來的中國教會。國內的靈恩派教會快速增長,一定會有因增長而來的問題。補救方法不是禁止和封殺,而是仿艾保羅用愛心教導。劉博士說我們不用擔心靈恩使基督教民間宗教化,因為據她的認識,中國教會除了出現神跡奇事,還明顯表現出生命的改變,服在神的手下,積極參與社區和慈善事工。他們不但有能力,而且有愛心。劉博士呼籲基督教領袖要明白靈恩不是以新的傳統代替舊有的傳統,乃是加上。當神的話語和聖靈恩賜及經歷互相配合,教會便能平衡地健康成長。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標哥手筆︰每天支取新力量!

18/10/2006 – 26 提斯利月 5767
  高維理(Bill Gothard)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