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值得拥抱吗?

 

香港迪士尼乐园还有一个多月便开幕,迪士尼卡通人物的形象在电视及公众地方有更多曝光;为了先睹为快,许多人在网上购票,全城正酝酿着迪士尼热潮,加上内地游客涌至,大家都看好九月以后的经济前景。

美国通俗文化称霸全球

香港人和内地同胞为什么要拥抱迪士尼?迪士尼是美国的土产,是美国通俗文化之一,而美国通俗文化往往透过荷李活电影梦工场和商品而普及世界。美国是个年青国家,本身没有什么悠久文化的传承,所以只有吸收外来文化,成为文化大熔炉,再产生出自己的文化。米奇老鼠、大力水手,以至“神奇4侠”,都是想像出来的角色,没有任何历史根源。犹记得在当年马德里奥运会闭幕礼上,主办国西班牙表演了一场古典舞蹈,以代表西班牙和欧洲的悠久文化。接着是下一个主办国表演,就是美国的阿特兰大。表演队是一群像儿童的青年人,蹦蹦跳跳,而阿特兰大奥运会的吉祥物,则是一苹不伦不类的怪物,是虚构出来的卡通形象,这就代表美国文化!当初迪士尼乐园在法国设立时,门可罗雀,连年亏蚀,因为法国人根本看不起美国文化,迪士尼对他们来说,毫无吸引力。

虚构人物要有正面道德意义

进入迪士尼乐园,就是进入一个虚构的梦幻世界,儿童乐此不疲,成人则只是一帖逃避现实的麻醉剂。本来,虚构的人物若赋与正面的道德意义,本身就会有存在价值。小熊维尼(Winnie the Pooh)和他的朋友就有正面的道德意义,但现在抱着小熊维尼布公仔的人,有多少知道他代表的意义?又有多少人知道米奇老鼠代表什么?最近有研究团体发现,迪士尼卡通片传递了歧视女性及有色人种的意识,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若同性恋等自由风也吹进儿童所喜爱的角色中,让其成为陪伴儿童成长的保母,而家长又对其所代表的意义不置可否的话,下一代遭受的遗害,实在难以估计!

让中国文化注入基督教元素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不乏道德及价值符号。五、六十年代制作的电影,不论《家春秋》或《黄飞鸿》系列,都是文以载道,内涵丰富。进入廿一世纪,中国人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去芜存菁,并吸纳优良的新元素,让中国文化的花朵再次绽开,发放异彩。中国文化诚然有古老的一面,但有些元素可以历久常新,吸收新事物而发扬光大。

这个新事物就是基督教文化,若使之与中国元素结合,基督教便可以本色化。从前迪士尼电影也有很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但后来自由主义思想渗入,不只遭到部份美国教会的杯葛,连在董事会里唯一的迪士尼家族成员,也对当权的行政主管大感不满。迪士尼文化的去向,香港不能左右,但香港基督徒应在文化战线上多加努力。近几年,多个福音机构的影音制作,大部分以基督徒的见证为主;小萤幕及大银幕都成为福音信息的媒介。这是在文化的层次上将福音渗入人心。不错,文化工作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是个正面词汇,这样才可使中国文化脱胎换骨。

让基督教在香港本色化

迪士尼乐园不论在香港抑或日后在上海成立,都不是什么值得中国人夸耀的事。为什么让舶来品这样吃香?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邵氏影城也可改建成为主题公园。站在基督徒立场,我们期待有更多本土的基督教小说、礼品、T恤、报刊、流行曲、餐馆、电影,电视及电台节目,甚至月饼,流通市面,市民大众欣然接受。更祝愿“挪亚方舟”主题公园能成功建成,给香港人消闲游玩多一个选择。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葛培理婉拒在伦敦举行布道会

21/07/2005 – 14 搭模斯月 5765
      【编译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