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值得擁抱嗎?

 

香港迪士尼樂園還有一個多月便開幕,迪士尼卡通人物的形象在電視及公眾地方有更多曝光;為了先睹為快,許多人在網上購票,全城正醞釀著迪士尼熱潮,加上內地遊客湧至,大家都看好九月以後的經濟前景。

美國通俗文化稱霸全球

香港人和內地同胞為甚麼要擁抱迪士尼?迪士尼是美國的土產,是美國通俗文化之一,而美國通俗文化往往透過荷李活電影夢工場和商品而普及世界。美國是個年青國家,本身沒有甚麼悠久文化的傳承,所以只有吸收外來文化,成為文化大熔爐,再產生出自己的文化。米奇老鼠、大力水手,以至「神奇4俠」,都是想像出來的角色,沒有任何歷史根源。猶記得在當年馬德里奧運會閉幕禮上,主辦國西班牙表演了一場古典舞蹈,以代表西班牙和歐洲的悠久文化。接著是下一個主辦國表演,就是美國的阿特蘭大。表演隊是一群像兒童的青年人,蹦蹦跳跳,而阿特蘭大奧運會的吉祥物,則是一蘋不倫不類的怪物,是虛構出來的卡通形象,這就代表美國文化!當初迪士尼樂園在法國設立時,門可羅雀,連年虧蝕,因為法國人根本看不起美國文化,迪士尼對他們來說,毫無吸引力。

虛構人物要有正面道德意義

進入迪士尼樂園,就是進入一個虛構的夢幻世界,兒童樂此不疲,成人則只是一帖逃避現實的麻醉劑。本來,虛構的人物若賦與正面的道德意義,本身就會有存在價值。小熊維尼(Winnie the Pooh)和他的朋友就有正面的道德意義,但現在抱著小熊維尼布公仔的人,有多少知道他代表的意義?又有多少人知道米奇老鼠代表甚麼?最近有研究團體發現,迪士尼卡通片傳遞了歧視女性及有色人種的意識,對人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若同性戀等自由風也吹進兒童所喜愛的角色中,讓其成為陪伴兒童成長的保母,而家長又對其所代表的意義不置可否的話,下一代遭受的遺害,實在難以估計!

讓中國文化注入基督教元素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不乏道德及價值符號。五、六十年代製作的電影,不論《家春秋》或《黃飛鴻》系列,都是文以載道,內涵豐富。進入廿一世紀,中國人要以傳統文化為根,去蕪存菁,並吸納優良的新元素,讓中國文化的花朵再次綻開,發放異彩。中國文化誠然有古老的一面,但有些元素可以歷久常新,吸收新事物而發揚光大。

這個新事物就是基督教文化,若使之與中國元素結合,基督教便可以本色化。從前迪士尼電影也有很濃厚的基督教色彩,但後來自由主義思想滲入,不只遭到部份美國教會的杯葛,連在董事會裡唯一的迪士尼家族成員,也對當權的行政主管大感不滿。迪士尼文化的去向,香港不能左右,但香港基督徒應在文化戰線上多加努力。近幾年,多個福音機構的影音製作,大部分以基督徒的見證為主;小螢幕及大銀幕都成為福音信息的媒介。這是在文化的層次上將福音滲入人心。不錯,文化工作是潛移默化的,滲透是個正面詞彙,這樣才可使中國文化脫胎換骨。

讓基督教在香港本色化

迪士尼樂園不論在香港抑或日後在上海成立,都不是甚麼值得中國人誇耀的事。為甚麼讓舶來品這樣吃香?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邵氏影城也可改建成為主題公園。站在基督徒立場,我們期待有更多本土的基督教小說、禮品、T恤、報刊、流行曲、餐館、電影,電視及電台節目,甚至月餅,流通市面,市民大眾欣然接受。更祝願「挪亞方舟」主題公園能成功建成,給香港人消閒遊玩多一個選擇。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葛培理婉拒在倫敦舉行布道會

21/07/2005 – 14 搭模斯月 5765
      【編譯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