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浪潮中的香港神学教育

刘达芳(禧福协会会长)

近年来,许多信徒在访韩后、在参加敬拜赞美营会后、或在教会退修会中,都领受了神的呼召,要全时间事奉主。但这些为数几百的蒙召者,要接受神学训练,就面对很艰难的选取。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盼望帮助这些蒙召者作出抉择,并在祷告中催化一所配合神现今在香港作为的神学院出现。

I. 神学院使命的问题

笔者早在八十年代,在参加华福的神学教育研讨会时指出,不同神学院对其使命有不同的理解。

A. 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神学院

这些神学院通常由大学产生,或由几位博士联手创立。学院要求老师常常有学术著作,老师升职与否亦与其出版数量挂勾。神学院的编科、体制都以大学为学效之典范。一言以蔽之,神学院的目的就是为神学。

神学院→→神学研究

B.为教会及宗派而设的神学院
这些神学院隶属于个别宗派,是先有教会,后因宗派缺乏同工而设立神学院。设立时由该宗派的牧师主导,编科及体制则以人力培训(Manpower Development)为典范,按著其教会的需要去发展不同的主修科系及特色。这些神学院要求老师牧养学生,成为他们的师傅,辅导及实习是这些神学院早期最关注的项目。但因受其他神学院的刺激,这些神学院亦变成学术性。久而久之,宗派内的教会觉得神学院所培育的毕业生不合用,又再自己开设以教会为目的的神学院。

神学院→→教会

C.为天国拓展而设的神学院
这些神学院主要是为著神国度的拓展,通常是差会或机构为叫不同行业得福音、为进入未得之地,以及为宣教而设。所以无论是叫神的子民能深入民间,或是叫教会成为宣教的基地,他们所训练的人都是能打拼的,能开荒的。也野L们也会训练教牧人员,但这些教牧人员都是满有天国胸怀的而非驻堂牧师。这些神学院以跨国企业为典范,其R&D (市场研究与拓展)尤其出色。这些神学院的科系很崭新及富时代感。在华人教会中,这种神学院不多,最出色的莫如马来西亚的浸信神学院。其他诸如晨曦会在各国的门徒训练中心,以及各国的基层神学训练学院也属这类。

神学院→→教会→→神的国

不同的选取,有不同之侧重,神学院的使命决定院址所在之处︰是在郊外,抑或在闹市中?神学院的使命决定其老师的资格︰是喜欢在欧洲及美国院校的博士,是牧师?抑或是机构同工?神学院的使命决定其老师升职的评审制度︰是鼓励他们闭门著书,抑或奖励他们牧养辅导学生及带队宣教?神学院的使命决定老师参加什么国际性会议︰是去发表论文抑或是宣教会议?其他如课程内容(灵命/实习/学习)的比重、学生背景、金钱的分配、接受哪些外来讲员等都受其使命影响。

II. 神学院植根哪一文化的问题

梁家麟博士说得好︰“今日香港的神学院课程与西方出奇相似……圣经与神学科目的教师努力使本地教会发生同样的西方问题……解答那些本地人甚少提出的问题,回应尚未在本地崛起的异端教派。”(引自梁家麟《迈向廿一世纪的香港神学教育–一个分析性的回顾》。发表于信义宗神学院“迈向廿一世纪的香港神学教育–回顾与前瞻”研讨会(1999年11月11~13日);《神学与生活》第23期(2000年)。页3~64。收入《少数派与少数主义》)

的确,今天香港神学院所教的教会历史是西方教会史,许多神学院除了传授中国教会史外,没有触及任何第三世界的教会史。但其实无论韩国、印尼及印度等教会史,都有更多我们可以借镜的地方。

再说,虽然香港及台湾的大专院校已出版了许多有关中国人格心理特征研究。这些研究指出,无论在自我形象的建立、对权威的了解、处理冲突的方法、对人情的重视等方面,中国人都与西方人有别。但大部分神学院所教的辅导学,没有理会这些研究的结果,只墨守成规地教一套“以个体为本”而不是“以群体为本”的辅导学。

今天神学院所教的“异端研究”,没有包括国内异端的特色,以至北上做培训的人,对这些现象少有了解。对于中国信徒会每天都可能需要处理的问题,诸如死亡神学、对等回报、罢工、祖先崇拜、包二奶问题等,都很少涉猎。

华人教会很多以小组教会的形式运作。同样,中国农村的教会,无论是三自教会或家庭教会,都是以家庭聚会为其基本存在形态。究竟小组及家庭教会,有否其独特的教会观?这教会观就符合圣经的教会观来说,有何地方胜于现存的教会形态?又有何不逮之处?

香港已不再是殖民地了,但香港的神学教育及研究,仍未脱离殖民主义及西方意识形态的霸权(hegemony)。香港的确需要一些本土化的神学院。

III. 在复兴浪潮中的神学院

每个复兴及宣教运动都有其神学院(亦有其诗歌)︰圣洁运动/培灵运动产生了Nyack及Gordon-Cornwell。复兴运动产生了Oral Roberts University以及杰克·海福德(Jack Hayford)带领的The King’s Seminary。

香港教会正经历圣灵运动及复兴运动,教会牧者及信徒无论是对敬拜赞美、对祷告、对圣灵及邪灵工作、灵命进深的路向,都有不同反应。其实,华人教会有优良的属灵传统,倪柝声教会中的擘饼聚会是最早的纯敬拜赞美聚会;王明道阐释了生命与生活的关系;宋尚节职事中的祷告认罪,可供今天复兴运动学效。圣灵运动中的教会,必须强化教导,发展灵恩的祷告神学、敬拜神学、成圣神学,囊括各种祷告方式、灵修传统、及敬拜礼仪等

圣灵运动的教会,也该做研究,不过其研究主题是要与实际的处境有关,例如必须探讨喜乐的信仰可如何回应苦难民族的辛酸、敬拜如何能医治民族的创伤等。我们要了解一个肯定生命的信仰如何适应中国人的务实主义;探讨圣灵运动可如何平衡中国人要立志为善,用己力得神喜悦的倾向等等。这些迫切的神学反省,有赖复兴浪潮中的神学院快快出现。

III. 在宣教浪潮中的神学院

每一个宣教运动亦都有其神学院,美国的宣教运动产生了Columbia Bible College及Moody Bible Institute等。基层福音运动亦产生了好些基层福音事工神学训练。

现今教会很积极参与宣教,根据04年香港教会普查的结果, 60%的教会设有差传及宣教的事工, 28.9%的教会有差派同工往外地事奉, 28.3%的教会有蒙召准备当宣教士的会友,估计人数为713人。单是细胞小组教会网络的120间教会,每个璁期就有400位信徒短宣,若其中十分一的人投身宣教,谁来训练他们呢?

二十一世纪仍旧有60亿未得之民,包括13亿中国人、12亿回教徒、7.7亿印度教徒及3.5亿佛教徒,香港教会必须训练大量宣教士去回应未得之民的需要。

复兴中的教会与机构,正在探讨设立一所神学院,以配合神在香港的工作。盼望复兴浪潮中的蒙召者,能报读以下的课程,一同塑造这神学院的出现。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沙浸“基督三十”布道会,今晚举行

26/02/2005 – 17 亚达月I 5765
  沙田浸信会,由三月一日起连续三十个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