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浪潮中的香港神學教育

劉達芳(禧福協會會長)

近年來,許多信徒在訪韓後、在參加敬拜讚美營會後、或在教會退修會中,都領受了神的呼召,要全時間事奉主。但這些為數幾百的蒙召者,要接受神學訓練,就面對很艱難的選取。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盼望幫助這些蒙召者作出抉擇,並在禱告中催化一所配合神現今在香港作為的神學院出現。

I. 神學院使命的問題

筆者早在八十年代,在參加華福的神學教育研討會時指出,不同神學院對其使命有不同的理解。

A. 以學術研究為目的的神學院

這些神學院通常由大學產生,或由幾位博士聯手創立。學院要求老師常常有學術著作,老師升職與否亦與其出版數量掛勾。神學院的編科、體制都以大學為學效之典範。一言以蔽之,神學院的目的就是為神學。

神學院→→神學研究

B.為教會及宗派而設的神學院
這些神學院隸屬於個別宗派,是先有教會,後因宗派缺乏同工而設立神學院。設立時由該宗派的牧師主導,編科及體制則以人力培訓(Manpower Development)為典範,按著其教會的需要去發展不同的主修科系及特色。這些神學院要求老師牧養學生,成為他們的師傅,輔導及實習是這些神學院早期最關注的項目。但因受其他神學院的刺激,這些神學院亦變成學術性。久而久之,宗派內的教會覺得神學院所培育的畢業生不合用,又再自己開設以教會為目的的神學院。

神學院→→教會

C.為天國拓展而設的神學院
這些神學院主要是為著神國度的拓展,通常是差會或機構為叫不同行業得福音、為進入未得之地,以及為宣教而設。所以無論是叫神的子民能深入民間,或是叫教會成為宣教的基地,他們所訓練的人都是能打拼的,能開荒的。也野L們也會訓練教牧人員,但這些教牧人員都是滿有天國胸懷的而非駐堂牧師。這些神學院以跨國企業為典範,其R&D (市場研究與拓展)尤其出色。這些神學院的科系很嶄新及富時代感。在華人教會中,這種神學院不多,最出色的莫如馬來西亞的浸信神學院。其他諸如晨曦會在各國的門徒訓練中心,以及各國的基層神學訓練學院也屬這類。

神學院→→教會→→神的國

不同的選取,有不同之側重,神學院的使命決定院址所在之處︰是在郊外,抑或在鬧市中?神學院的使命決定其老師的資格︰是喜歡在歐洲及美國院校的博士,是牧師?抑或是機構同工?神學院的使命決定其老師升職的評審制度︰是鼓勵他們閉門著書,抑或獎勵他們牧養輔導學生及帶隊宣教?神學院的使命決定老師參加甚麼國際性會議︰是去發表論文抑或是宣教會議?其他如課程內容(靈命/實習/學習)的比重、學生背景、金錢的分配、接受哪些外來講員等都受其使命影響。

II. 神學院植根哪一文化的問題

梁家麟博士說得好︰「今日香港的神學院課程與西方出奇相似……聖經與神學科目的教師努力使本地教會發生同樣的西方問題……解答那些本地人甚少提出的問題,回應尚未在本地崛起的異端教派。」(引自梁家麟《邁向廿一世紀的香港神學教育–一個分析性的回顧》。發表於信義宗神學院「邁向廿一世紀的香港神學教育–回顧與前瞻」研討會(1999年11月11~13日);《神學與生活》第23期(2000年)。頁3~64。收入《少數派與少數主義》)

的確,今天香港神學院所教的教會歷史是西方教會史,許多神學院除了傳授中國教會史外,沒有觸及任何第三世界的教會史。但其實無論韓國、印尼及印度等教會史,都有更多我們可以借鏡的地方。

再說,雖然香港及台灣的大專院校已出版了許多有關中國人格心理特徵研究。這些研究指出,無論在自我形象的建立、對權威的瞭解、處理衝突的方法、對人情的重視等方面,中國人都與西方人有別。但大部分神學院所教的輔導學,沒有理會這些研究的結果,只墨守成規地教一套「以個體為本」而不是「以群體為本」的輔導學。

今天神學院所教的「異端研究」,沒有包括國內異端的特色,以至北上做培訓的人,對這些現象少有瞭解。對於中國信徒會每天都可能需要處理的問題,諸如死亡神學、對等回報、罷工、祖先崇拜、包二奶問題等,都很少涉獵。

華人教會很多以小組教會的形式運作。同樣,中國農村的教會,無論是三自教會或家庭教會,都是以家庭聚會為其基本存在形態。究竟小組及家庭教會,有否其獨特的教會觀?這教會觀就符合聖經的教會觀來說,有何地方勝於現存的教會形態?又有何不逮之處?

香港已不再是殖民地了,但香港的神學教育及研究,仍未脫離殖民主義及西方意識形態的霸權(hegemony)。香港的確需要一些本土化的神學院。

III. 在復興浪潮中的神學院

每個復興及宣教運動都有其神學院(亦有其詩歌)︰聖潔運動/培靈運動產生了Nyack及Gordon-Cornwell。復興運動產生了Oral Roberts University以及傑克·海福德(Jack Hayford)帶領的The King』s Seminary。

香港教會正經歷聖靈運動及復興運動,教會牧者及信徒無論是對敬拜讚美、對禱告、對聖靈及邪靈工作、靈命進深的路向,都有不同反應。其實,華人教會有優良的屬靈傳統,倪柝聲教會中的擘餅聚會是最早的純敬拜讚美聚會;王明道闡釋了生命與生活的關係;宋尚節職事中的禱告認罪,可供今天復興運動學效。聖靈運動中的教會,必須強化教導,發展靈恩的禱告神學、敬拜神學、成聖神學,囊括各種禱告方式、靈修傳統、及敬拜禮儀等

聖靈運動的教會,也該做研究,不過其研究主題是要與實際的處境有關,例如必須探討喜樂的信仰可如何回應苦難民族的辛酸、敬拜如何能醫治民族的創傷等。我們要瞭解一個肯定生命的信仰如何適應中國人的務實主義;探討聖靈運動可如何平衡中國人要立志為善,用己力得神喜悅的傾向等等。這些迫切的神學反省,有賴復興浪潮中的神學院快快出現。

III. 在宣教浪潮中的神學院

每一個宣教運動亦都有其神學院,美國的宣教運動產生了Columbia Bible College及Moody Bible Institute等。基層福音運動亦產生了好些基層福音事工神學訓練。

現今教會很積極參與宣教,根據04年香港教會普查的結果, 60%的教會設有差傳及宣教的事工, 28.9%的教會有差派同工往外地事奉, 28.3%的教會有蒙召準備當宣教士的會友,估計人數為713人。單是細胞小組教會網絡的120間教會,每個璁期就有400位信徒短宣,若其中十分一的人投身宣教,誰來訓練他們呢?

二十一世紀仍舊有60億未得之民,包括13億中國人、12億回教徒、7.7億印度教徒及3.5億佛教徒,香港教會必須訓練大量宣教士去回應未得之民的需要。

復興中的教會與機構,正在探討設立一所神學院,以配合神在香港的工作。盼望復興浪潮中的蒙召者,能報讀以下的課程,一同塑造這神學院的出現。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沙浸「基督三十」布道會,今晚舉行

26/02/2005 – 17 亞達月I 5765
  沙田浸信會,由三月一日起連續三十個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