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宣教浪潮回顾
第一波:海岸宣教(1730s-1850s)
当时工业革命正蓬勃发展,宣教士更容易乘船飘洋过海,到达非洲、亚洲等新世界的,以贸易为主的沿海城市展开宣教工作。
代表人物
新生铎夫伯爵(Count Zinzendorf, 1700-1760)
普世福音运动先锋,莫拉维亚教会(Moravian Church)创办人,发起了近代世界性的宣教运动,为威廉·克理和随后的宣教运动奠定了基础。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 1761-1834)
近代宣教之父,是英国浸信会差会的创办人之一。1792年,他用以赛亚书54章2-3节宣讲宣教异象:“望神作大事,为神作大事”,成立了英国浸信会差会。
1793年,他成为差会第一位宣教士前往印度,引发英文世界相继组织差会,差派宣教士。他将圣经翻译成包括孟加拉语、印地语和梵语在内的40多种语言,留下深远影响。
第二波:内地宣教(1850s-1930s)
宣教工作逐渐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发展,宣教运动得到极大扩展。
代表人物
大卫•李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
被喻为“非洲之父”的大卫•李文斯敦医生,独自步行深入非洲三千哩,致力将文明与基督教福音带入非洲,掀起西方教会对非洲宣教的热情。
戴德生(James H. Taylor,1832-1905)
以中国内陆为宣教目标。1865年创办中国内地会(今海外基督使团)创办人。戴德生在华51年,差会(传道会)共差派了超过800名传教士,在18省成立了205所传教站,并在中国带领12万5千人归信基督。
学生志愿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受到戴德生影响,“剑桥七杰”于1885年前往中国宣教的行动影响美国,导致Robert Wilder于1886年发起学生志愿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推动美国许多大学生赴海外传教。
第三波:族群宣教(1930s-现在)
宣教工作从沿海和内陆地区向更明确的目标——世界上的一万三千个“未得之民”群体推进。
代表人物
马盖文(Donald McGavran, 1897-1990)
被誉为“教会增长运动之父”,生于印度宣教士家庭,1923年毕业后追随其父脚步回到印度宣教。1961年,马盖文成立了“教会增长中心”。1965年,他受邀加入福乐神学院,就任“普世宣教学院及教会增长中心”(School of World Mission and Institute of Church Growth)的创院教务长,推动“本地布道,外地差传”相结合的教会增长运动。
金纶汤逊(Cameron Townsend, 1896-1982)
1917年,金纶原本是到危地马拉推销西班牙文圣经,但他发现当地印地安人需要的是母语圣经,于是学习加知告语,用了12年翻译了加知告语圣经。
为了因应圣经翻译庞大的需求,金纶在1935年成立世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及后在1942年创立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 一生致力圣经翻译。
温德博士(Ralph Winter, 1924-2009)
被誉为20世纪宣教界巨人,1955-1966年于中美洲危地马拉宣教。1976年,他创立美国世界宣教中心(U.S. Center for World Mission),致力在美国本土积极推动宣教。
1974年第一届洛桑大会中,首先提出“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 Group)概念,宣教重点向最少接触福音的族群转移,成为宣教学上的里程碑。
第四波宣教运动:现在已经发生
“第四波宣教运动将涉及所有年龄层和国籍的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利用创新科技和关系布道方式,与世界上的每个人接触,所有信徒都是宣教士。”——Ron Boehme
特点:
所有年龄层和国籍 | 孩子、青少年和成人信徒都参与到福音工作,普世宣教已兴起,典型宣教士将不再是第一世界白人。 |
利用创新科技 | 社交媒体、卫星电视、电影、艺术等媒介去接触世界每个角落的人 |
关系布道方式 | 朋友间福音分享,职场小组、公司团契等网络连结领人归主 |
各个领域 | 家庭、宗教、教育、媒体、艺术与娱乐、商业和政府,“七山”领袖兴起 |
资料来源:
Ron Boehme. The Fourth Wave: Taking Your People In The New Era Of Missions. YWAM Publishing, 2011.
《时代的浪潮》,冯家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