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联会百周年展览暨讲座


(网络图片)
 

细说基督教生死关怀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创会百周年纪念展览,上月于香港历史博物馆举行,期间举办多场“基督教与香港”讲座,主题包括:“基督教在港开教历史”、“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之创立及其意义”、“基督教与香港教育”、“基督教与香港医疗”、“基督教与香港社会服务”,以及“基督教与香港坟场”。

基督教与香港社会服务

在第三场的讲座中,宏恩基督教书院社会工作学院院长关锐教授阐述社福与基督教的关系。他指出,基督教的社会功能必然存在,正如神所吩咐的:“要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慈善”是指发自慈爱、慈悲的心所做出的善行,不以利益、经济为考虑。基督教的“慈善”根源来自圣经,因为人的慈爱之心乃来自神的爱,故此基督徒要将神的大爱衍生于行动上。

他表示,香港的社会福利自上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展,早期主要由政府承担,但后来却由教会担起不少部分。基督教社会服务的组织与管理,有多种不同的模式,包括志同道合信徒组成的管理模式、宗派辖下管理模式、国际性组织的系统模式、成立社福机构的管理模式,以及社区教会管治的模式。他引述卢龙光博士的学说指,教会及基督教机构分别有四种不同的分歧:第一种是只传福音,不做社会服务;第二种是社会服务作为传福音的手段;第三种是社会服务与传福音是各有价值互不相干;第四种是社会服务与传福音是伙伴关系。

关教授鼓励信徒,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宗派与教会之间能更合一,就可以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他希望,各单位及机构可以多分享成功的服务经验,互相学习。另外,基督教内亦可以成立公益慈善的“智库”,并主动募集公益慈善基金。他又强调培训教牧同工安老服务的技巧,来应对人口老化的趋势。此外,他建议香港教会及基督教组织,与内地教会交流合作。

基督教与香港坟场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院长、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社长邢福增院长就“基督教与香港坟场”演讲时表示,为“死人”预备空间,及在空间上建构礼仪,都是由“活人”去做的,因此“生”与“死”之间有很大关系。从信仰角度,死亡就是进入“他世”,但活着的人为死亡赋予意义,带有很多“现世”关心的事物,故此“现世”与“他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墓地是个特别的公共空间,与社会息息相关,反映出亡者的种族、宗教身份。“每个宗教都会处理死亡,因此亡者的信仰与墓地的宗教有密切关系。”

他阐述香港的基督教墓地历史,指出早期驻港英军在香港逝世,政府曾拨出湾仔海旁一带土地安葬他们。由于当时英国人大多信奉基督新教或天主教,香港最早的基督教墓地由此而生。1845年,政府将墓地迁往跑马地,当时命名为“基督新教坟场”,其后多次易名,是为今日的“香港坟场”。早期葬于香港坟场的都是外国人,当中不少是宣教士。后来,政府在香港坟场中拨出一片土地,用以安葬日侨。香港坟场中亦安葬了少数华人基督徒,其中不乏知名人物,包括孙中山的好友杨衢云。

早期华人基督徒不愿葬于其他宗教仪式的墓地,外藉宣教士于是替他们向政府申请,终于在1882年获批葬于薄扶林一带山头,是为薄扶林华人基督教坟场。其后政府再于九龙联合道批出土地,供华人基督徒安葬。这两个华人坟场后来都交由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管理。邢院长在讲座上以影像介绍了一些具特色、历史价值的墓碑,指今日已有不少学者、机构已着手修复香港坟场中有价值的墓碑。

(记者陈淑安报道)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英国促穆斯林融入社会 打击极端伊斯兰势力

10/08/2015 – 25 埃波月 5775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伯明翰发表讲话,宣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