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聯會百週年展覽暨講座


(網絡圖片)
 

細說基督教生死關懷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創會百週年紀念展覽,上月於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期間舉辦多場「基督教與香港」講座,主題包括:「基督教在港開教歷史」、「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之創立及其意義」、「基督教與香港教育」、「基督教與香港醫療」、「基督教與香港社會服務」,以及「基督教與香港墳場」。

基督教與香港社會服務

在第三場的講座中,宏恩基督教書院社會工作學院院長關銳教授闡述社福與基督教的關係。他指出,基督教的社會功能必然存在,正如神所吩咐的:「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慈善」是指發自慈愛、慈悲的心所做出的善行,不以利益、經濟為考慮。基督教的「慈善」根源來自聖經,因為人的慈愛之心乃來自神的愛,故此基督徒要將神的大愛衍生於行動上。

他表示,香港的社會福利自上世紀50年代才開始發展,早期主要由政府承擔,但後來卻由教會擔起不少部分。基督教社會服務的組織與管理,有多種不同的模式,包括志同道合信徒組成的管理模式、宗派轄下管理模式、國際性組織的系統模式、成立社福機構的管理模式,以及社區教會管治的模式。他引述盧龍光博士的學說指,教會及基督教機構分別有四種不同的分歧:第一種是只傳福音,不做社會服務;第二種是社會服務作為傳福音的手段;第三種是社會服務與傳福音是各有價值互不相干;第四種是社會服務與傳福音是夥伴關係。

關教授鼓勵信徒,團結就是力量,只要宗派與教會之間能更合一,就可以為大眾提供更優質的社會服務。他希望,各單位及機構可以多分享成功的服務經驗,互相學習。另外,基督教內亦可以成立公益慈善的「智庫」,並主動募集公益慈善基金。他又強調培訓教牧同工安老服務的技巧,來應對人口老化的趨勢。此外,他建議香港教會及基督教組織,與內地教會交流合作。

基督教與香港墳場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社長邢福增院長就「基督教與香港墳場」演講時表示,為「死人」預備空間,及在空間上建構禮儀,都是由「活人」去做的,因此「生」與「死」之間有很大關係。從信仰角度,死亡就是進入「他世」,但活著的人為死亡賦予意義,帶有很多「現世」關心的事物,故此「現世」與「他世」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墓地是個特別的公共空間,與社會息息相關,反映出亡者的種族、宗教身份。「每個宗教都會處理死亡,因此亡者的信仰與墓地的宗教有密切關係。」

他闡述香港的基督教墓地歷史,指出早期駐港英軍在香港逝世,政府曾撥出灣仔海旁一帶土地安葬他們。由於當時英國人大多信奉基督新教或天主教,香港最早的基督教墓地由此而生。1845年,政府將墓地遷往跑馬地,當時命名為「基督新教墳場」,其後多次易名,是為今日的「香港墳場」。早期葬於香港墳場的都是外國人,當中不少是宣教士。後來,政府在香港墳場中撥出一片土地,用以安葬日僑。香港墳場中亦安葬了少數華人基督徒,其中不乏知名人物,包括孫中山的好友楊衢雲。

早期華人基督徒不願葬於其他宗教儀式的墓地,外藉宣教士於是替他們向政府申請,終於在1882年獲批葬於薄扶林一帶山頭,是為薄扶林華人基督教墳場。其後政府再於九龍聯合道批出土地,供華人基督徒安葬。這兩個華人墳場後來都交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管理。邢院長在講座上以影像介紹了一些具特色、歷史價值的墓碑,指今日已有不少學者、機構已著手修復香港墳場中有價值的墓碑。

(記者陳淑安報道)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英國促穆斯林融入社會 打擊極端伊斯蘭勢力

10/08/2015 – 25 埃波月 5775
  英國首相卡梅倫在伯明翰發表講話,宣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