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教会首次举办全面圣经展览


中国文革时期圣经手抄本
 

【KRT陈淑安报道】由基督教文字宣教团及香港基督教零售业协会主办,“扭转天下的书圣经展览及展销会”,已于7月3日至6日假尖沙咀街坊福利会举行。场内展出多件与圣经相关的珍贵实物,包括一百年前的中文圣经、犹太人的妥拉等等。

据大会称,今次是华人教会首次举办全面、具规模、特色的圣经展览。展览由介绍圣经的起源及背景开始,强调圣经是“神所默示的”,再说明其成书及印刷历史。由主前2000年起,详列四千多年来圣经发展的历史重要时序。另设展板阐述圣经来华历史,由唐代景教的中文译本,说到近代各中文译本的缘由。

除图片与文字外,更有多件实物展出,包括世界上最小的英文圣经、1930年上海印发的官话和合本新约全书、文革期间圣经手抄本、死海古卷仿制品等等。其中最令人注目的,莫过于一卷达百年历史,来自德国会堂,辗转被运送到过美国、以色列的“妥拉”(五经)。

据大会简介称,此妥拉用羊皮作材料,并用其他符合洁净条例的动物脚筋作为线缝合,全卷约长140尺。抄写妥拉需用鹅毛、火鸡毛作笔,一个一个字母抄写,墨水必须特制,而为了保持墨水新鲜,每次只会制作少量。当妥拉上的墨水随年月褪色,它就不能再在会堂中使用。

扭转视野的译经

展览一连三天均设有不同题目的讲座,分享三个与圣经相关的课题。第二天晚上的专题讲座,主题为“扭转视野的译经”,由汉语圣经协会译经总监郭罕利博士主讲。郭指出,圣经作为语文写成的作品,有很多层次的意思,包括文学、历史和神学。

有些学者以考古、历史角度研究圣经,着重资料来源,细致分析经文。另一些学者则从文学角度去研究,多从整体行文去理解圣经。两种取向的学派,就圣经事件是否真的曾经发生,抑或只属于比喻,意见经常相左。郭尝试介绍译经过程的文学角度考虑,但同时强调“相信圣经中记述的事,都是真实地发生过的”。

每种语言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造成直译与意译之间的两难问题。要更明确地表达圣经的意思,必须从文学角度,留意修辞、上文下理的完整性等,了解一个字的多重意义。例如在原文之中重复使用同一个字,或近似发音的字,背后带出特别的意思。“圣经重复用字的地方,就是想读者再三留意。”

郭引用多段经文,解释翻译的选择,对理解圣经有影响,例如撒母耳记上四章18节提到士师以利的死说︰“他一提神的约柜,以利就从他的位上往后跌倒,在门旁折断颈项而死,因为他年纪老迈,身体沉重。以利作以色列的士师40年。”其中“沉重”一词,若从上文下理来看,原文或可能语带相关,包括身体重量或重要性,但以中文表达,则需要作出选择。

她指出,和合本圣经已作多方考虑,尽量将意思发挥得最淋漓尽致,但有时亦会为了保持中文的行文流畅,而忽略了经文某些深层意思。“当圣经刚刚来到中国,译本最重要目的是认人接触福音,用最短时间让人得到最多信息,或会牺牲了一些文学角度考虑。”她认为,经过百多年时间,很多人都明白圣经基本意思,或许应在译经方面再走多一步。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伊拉克基督徒近乎绝迹

06/07/2014 – 8 搭模斯月 5774
  联合国难民署(UNHCR)报告称,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