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教會首次舉辦全面聖經展覽


中國文革時期聖經手抄本
 

【KRT陳淑安報道】由基督教文字宣教團及香港基督教零售業協會主辦,「扭轉天下的書聖經展覽及展銷會」,已於7月3日至6日假尖沙咀街坊福利會舉行。場內展出多件與聖經相關的珍貴實物,包括一百年前的中文聖經、猶太人的妥拉等等。

據大會稱,今次是華人教會首次舉辦全面、具規模、特色的聖經展覽。展覽由介紹聖經的起源及背景開始,強調聖經是「神所默示的」,再說明其成書及印刷歷史。由主前2000年起,詳列四千多年來聖經發展的歷史重要時序。另設展板闡述聖經來華歷史,由唐代景教的中文譯本,說到近代各中文譯本的緣由。

除圖片與文字外,更有多件實物展出,包括世界上最小的英文聖經、1930年上海印發的官話和合本新約全書、文革期間聖經手抄本、死海古卷仿製品等等。其中最令人注目的,莫過於一卷達百年歷史,來自德國會堂,輾轉被運送到過美國、以色列的「妥拉」(五經)。

據大會簡介稱,此妥拉用羊皮作材料,並用其他符合潔淨條例的動物腳筋作為線縫合,全卷約長140尺。抄寫妥拉需用鵝毛、火雞毛作筆,一個一個字母抄寫,墨水必須特製,而為了保持墨水新鮮,每次只會製作少量。當妥拉上的墨水隨年月褪色,它就不能再在會堂中使用。

扭轉視野的譯經

展覽一連三天均設有不同題目的講座,分享三個與聖經相關的課題。第二天晚上的專題講座,主題為「扭轉視野的譯經」,由漢語聖經協會譯經總監郭罕利博士主講。郭指出,聖經作為語文寫成的作品,有很多層次的意思,包括文學、歷史和神學。

有些學者以考古、歷史角度研究聖經,著重資料來源,細緻分析經文。另一些學者則從文學角度去研究,多從整體行文去理解聖經。兩種取向的學派,就聖經事件是否真的曾經發生,抑或只屬於比喻,意見經常相左。郭嘗試介紹譯經過程的文學角度考慮,但同時強調「相信聖經中記述的事,都是真實地發生過的」。

每種語言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造成直譯與意譯之間的兩難問題。要更明確地表達聖經的意思,必須從文學角度,留意修辭、上文下理的完整性等,瞭解一個字的多重意義。例如在原文之中重複使用同一個字,或近似發音的字,背後帶出特別的意思。「聖經重複用字的地方,就是想讀者再三留意。」

郭引用多段經文,解釋翻譯的選擇,對理解聖經有影響,例如撒母耳記上四章18節提到士師以利的死說︰「他一提神的約櫃,以利就從他的位上往後跌倒,在門旁折斷頸項而死,因為他年紀老邁,身體沉重。以利作以色列的士師40年。」其中「沉重」一詞,若從上文下理來看,原文或可能語帶相關,包括身體重量或重要性,但以中文表達,則需要作出選擇。

她指出,和合本聖經已作多方考慮,盡量將意思發揮得最淋漓盡致,但有時亦會為了保持中文的行文流暢,而忽略了經文某些深層意思。「當聖經剛剛來到中國,譯本最重要目的是認人接觸福音,用最短時間讓人得到最多信息,或會犧牲了一些文學角度考慮。」她認為,經過百多年時間,很多人都明白聖經基本意思,或許應在譯經方面再走多一步。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伊拉克基督徒近乎絕跡

06/07/2014 – 8 搭模斯月 5774
  聯合國難民署(UNHCR)報告稱,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