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正职传道 假日街头摄影师


杨军
 

执纸皮的老人家(杨军摄)
 

玩龟的老人家(杨军摄)
 

有人说,正职和副业相辅相成,才构成双职人生。有传道呼召的杨军,善用假日实践文化使命,当街头摄影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个副业确实与传道工作不能分割。

words ▲ Carmen Wong

“正职传道,副业摄影,间中博客”──杨军在脸书专页“Ways Of Seeing”上如此介绍自己,直截了当。他在教会事奉二十年,传道是他的呼召,但又有感生活圈子差不多全是信徒,好像远离了社会,再不能与人群对话。因此在放假日子,他总是带着相机走进社区不同角落,拍摄有趣的人物,在观察中,在与人交谈中,思考人生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

杨军自中学已爱上摄影,璁期工挣到的钱,都用来买相机。但跟其他香港人一样,兴趣终归是兴趣,当生活进入忙碌的轨道后,相机就逃不了封尘的命运。直至几年前,因为生活和工作上的不愉快,他开始寻找另一个空间,让他能自由表达自己,就这样再次拾起摄影的热情。但这次比以前更认真,不只想拍出好作品,还要为自己找到定位,后来在街头摄影这个形式中,他找到了!

街头摄影为何吸引他呢?“较为自然的方式去记录城市、生活和人,你不是要控制环境,而且不用约定时间,比较随意。”

香港人好像给人不愿入镜的印象,但杨军并不认同,在他所接触的人中,只有很少拒绝他。他强调,街头摄影最重要的目的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每次出动,并不急于按快门,反而会在街道漫步,四周观察,有适合的对象出现时,他会先跟对方聊聊天,认识他的生活,建立了关系,确认了值得拍照,又得到同意,才会举起相机捕捉对方的神韵。回家后,选出最好的一张照片,上载在自己的脸书专页上,同时写一段文字描述相中人。每个人都有感人的故事,而在摄影的过程中,他会反思人生。

他没有交货的压力,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作品更重要。有一次,他在一个水池旁边,看见一个老人家玩龟,就跟她搭讪。“我问她为什么在那里玩龟,她说自己没有朋友,饮茶要用钱。我一直知道香港有独居老人,但亲身接触他们,才真正知道原来真的有这些人。”

“另外有一次在屯门,我见到一个执纸皮的老人家,他告诉我,已嘱咐侄女在他死后如何处理他的遗体。他登记了成为‘大体老师’,愿意将遗体送给医学院作解剖研究。我很惊讶,真想不到这个执纸皮的老人家会有这个想法。”他为这个老人家拍照后,在执相时刻意删除了裤上染有尿迹的那部分影像,处理手法反映对相中人的尊重,和他对人的看法。

摄影讲求捕捉的一刻,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可能再出现完全一模一样的情境,摄影爱好者会相信每幅好作品都是“上天赐下的”,或称之为“缘份”,但杨军相信每幅作品都是“主所赐的”。

街头摄影在欧美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出色的摄影师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哲理,杨军在香港认识一些很有热诚的摄影师,为了解他们对摄影和人生的想法,会定期访问他们,并且写成文章,在网上媒体“主场新闻”、“评台”、“DIGIPHOTO”发表。因为题目较冷门,主流媒体都不多报道,反而令杨军看出自己的采访写作很有意义。对他来说,摄影不只是拍照那么简单,有些重要的事情是要在摄影师身上发掘出来的。

“技巧重要,但摄影师的内涵才最重要,是有关价值观的事情。媒体都追逐爆的议题,看多了,很闷的,我希望有更多其他题材的博客,加入正面价值观,带来文化的改变。”

他的传道正职是福音使命,而摄影是文化使命,但他强调两者其实不能完全分割,每个信徒应同时有福音和文化使命,这才是整全的使命。

“自己一个人在街头五六个钟头,会有孤单的感觉。”摄影师也需要同伴,他后来物色了三个志同道合的业余摄影师,加入他在半年前创立的“Humans of Hong Kong 18”,将香港十八区居民的面貌展示在脸书专页上,意念源于“Humans of New York”,原创者激发了世界各地很多人投入街头拍摄这个行列。

“香港其实是多元化的社会,有很多事物值得去看,只是平日没有留意。”访问在中午结束后,杨军带着他的相机再次上路,还有余下的半天他可以在这个城市漫游,以敏锐的心灵发现不一样的香港、不一样的香港人。

—————————-
杨军的街头摄影︰

街道漫步>>四周观察>>与适合的对象聊天>>确认值得拍照>>得到对方同意>>捕捉神情后按下快门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国度广场】给圣经穿新书衣

05/06/2014 – 7 西弯月 5774
  文◎潘荣隆 我的圣经,终于有了件新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