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正職傳道 假日街頭攝影師


楊軍
 

執紙皮的老人家(楊軍攝)
 

玩龜的老人家(楊軍攝)
 

有人說,正職和副業相輔相成,才構成雙職人生。有傳道呼召的楊軍,善用假日實踐文化使命,當街頭攝影師,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個副業確實與傳道工作不能分割。

words ▲ Carmen Wong

「正職傳道,副業攝影,間中博客」──楊軍在臉書專頁「Ways Of Seeing」上如此介紹自己,直截了當。他在教會事奉二十年,傳道是他的呼召,但又有感生活圈子差不多全是信徒,好像遠離了社會,再不能與人群對話。因此在放假日子,他總是帶著相機走進社區不同角落,拍攝有趣的人物,在觀察中,在與人交談中,思考人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

楊軍自中學已愛上攝影,璁期工掙到的錢,都用來買相機。但跟其他香港人一樣,興趣終歸是興趣,當生活進入忙碌的軌道後,相機就逃不了封塵的命運。直至幾年前,因為生活和工作上的不愉快,他開始尋找另一個空間,讓他能自由表達自己,就這樣再次拾起攝影的熱情。但這次比以前更認真,不只想拍出好作品,還要為自己找到定位,後來在街頭攝影這個形式中,他找到了!

街頭攝影為何吸引他呢?「較為自然的方式去記錄城市、生活和人,你不是要控制環境,而且不用約定時間,比較隨意。」

香港人好像給人不願入鏡的印象,但楊軍並不認同,在他所接觸的人中,只有很少拒絕他。他強調,街頭攝影最重要的目的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每次出動,並不急於按快門,反而會在街道漫步,四周觀察,有適合的對象出現時,他會先跟對方聊聊天,認識他的生活,建立了關係,確認了值得拍照,又得到同意,才會舉起相機捕捉對方的神韻。回家後,選出最好的一張照片,上載在自己的臉書專頁上,同時寫一段文字描述相中人。每個人都有感人的故事,而在攝影的過程中,他會反思人生。

他沒有交貨的壓力,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比作品更重要。有一次,他在一個水池旁邊,看見一個老人家玩龜,就跟她搭訕。「我問她為什麼在那裡玩龜,她說自己沒有朋友,飲茶要用錢。我一直知道香港有獨居老人,但親身接觸他們,才真正知道原來真的有這些人。」

「另外有一次在屯門,我見到一個執紙皮的老人家,他告訴我,已囑咐侄女在他死後如何處理他的遺體。他登記了成為『大體老師』,願意將遺體送給醫學院作解剖研究。我很驚訝,真想不到這個執紙皮的老人家會有這個想法。」他為這個老人家拍照後,在執相時刻意刪除了褲上染有尿跡的那部分影像,處理手法反映對相中人的尊重,和他對人的看法。

攝影講求捕捉的一刻,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不可能再出現完全一模一樣的情境,攝影愛好者會相信每幅好作品都是「上天賜下的」,或稱之為「緣份」,但楊軍相信每幅作品都是「主所賜的」。

街頭攝影在歐美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出色的攝影師都會有自己的一套哲理,楊軍在香港認識一些很有熱誠的攝影師,為瞭解他們對攝影和人生的想法,會定期訪問他們,並且寫成文章,在網上媒體「主場新聞」、「評台」、「DIGIPHOTO」發表。因為題目較冷門,主流媒體都不多報道,反而令楊軍看出自己的採訪寫作很有意義。對他來說,攝影不只是拍照那麼簡單,有些重要的事情是要在攝影師身上發掘出來的。

「技巧重要,但攝影師的內涵才最重要,是有關價值觀的事情。媒體都追逐爆的議題,看多了,很悶的,我希望有更多其他題材的博客,加入正面價值觀,帶來文化的改變。」

他的傳道正職是福音使命,而攝影是文化使命,但他強調兩者其實不能完全分割,每個信徒應同時有福音和文化使命,這才是整全的使命。

「自己一個人在街頭五六個鐘頭,會有孤單的感覺。」攝影師也需要同伴,他後來物色了三個志同道合的業餘攝影師,加入他在半年前創立的「Humans of Hong Kong 18」,將香港十八區居民的面貌展示在臉書專頁上,意念源於「Humans of New York」,原創者激發了世界各地很多人投入街頭拍攝這個行列。

「香港其實是多元化的社會,有很多事物值得去看,只是平日沒有留意。」訪問在中午結束後,楊軍帶著他的相機再次上路,還有餘下的半天他可以在這個城市漫遊,以敏銳的心靈發現不一樣的香港、不一樣的香港人。

—————————-
楊軍的街頭攝影︰

街道漫步>>四周觀察>>與適合的對象聊天>>確認值得拍照>>得到對方同意>>捕捉神情後按下快門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國度廣場】給聖經穿新書衣

05/06/2014 – 7 西彎月 5774
  文◎潘榮隆 我的聖經,終於有了件新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