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声】陌生人友善教会

 

◎黄少芬

教会是指被召出来的一群人,还是一座建筑物?虽然前者是教会(ekklesia)的真正意思,但很多人认为后者才是教会,于是教会发展就几乎完全等同建堂或扩堂,可悲的是在楼价高企不下的香港,教会奉献的最大支出通常是购置物业。地方大,便能容纳更多人,应该会有助福音工作,但也不是必然的结果,如何善用更为重要,这也是好管家的责任。

某个下午,忽然下大雨,但沿路没有避雨地方。焦急之际,我想起前面不远处有一座神学院,那里会不会有给风雨中赶路的客旅一处容身之地呢?我知道是天真的想法,但决定抱持一点盼望。那天是公众假日,神学院大闸关闭。我明白访客未必能进入学院,但心中只希望找得簷前避雨之处,可是连一方尺空间也没有。我只好冒雨前行,终于找到一间村屋,破旧外墙有簷篷,让我这个外来陌生人暂避风雨。那次经验让我开始反思教会建筑设计到底反映了什么心态。表面看来是冷冰冰的建筑物料,其实隐藏了很重要的信息,它能告诉外面世界的陌生人︰我们多么欢迎你们啊!或是︰我们最好能与你们保持距离,除非我们能信任你们!

城市中的教会普遍有门户深锁的文化。基本上,除崇拜外,大门都是对陌生人关闭。这是可以理解的现象,现今的世代邪恶,门户设计必须重视保安问题,处处提防陌生人。但这和教会的存在原因有一定的矛盾,一方面教会要拥抱陌生人,但另一方顾虑人心险恶,城市中的教会有“如羊进入狼群”这个根深蒂固的自我形象,无法放下防卫的自保心态。

但在安全考虑之下,是否还可提高开放程度呢?不一定要平日大开门户,任由街坊随时串门子,但小小的开放也能改变社区对教会的观感,例如在门口设置二手物品服务台,让附近居民轻易取走所需物资;在天寒地冻的日子,让他们进来坐下享用免费热茶;门外摆放花卉盆栽,给途人驻足观赏。一座华丽教堂如果门户长期封闭,其价值恐怕不及一间向社区开放的简陋教会。

这个城市的文化标记是孤单和疏离,怀疑和拒绝陌生人,而我们常常说教会是充满爱的地方,爱就是有向陌生人开放的特质。请不要告诉门外的陌生人︰你们需要爱吗?我们只在星期日上午10时至12时对你开放,或星期二晚上的小组时间,你在那些时段来,才能找到爱啊!

“每天都要善待陌生人︰生命的某一天,即使只是逗一个人笑,或让陌生人开怀,那一天就值得了!”这是台湾中华协力会伯特利教会黄哲辉牧师在讨论区留下的一则说话。

愿我们在香港共建陌生人友善教会。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还我教会】小组篇︰小组查经DIY

13/01/2014 – 12 细罢特月 5774
  文◎李伟良 圣经原则 按保罗教导,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