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聲】陌生人友善教會

 

◎黃少芬

教會是指被召出來的一群人,還是一座建築物?雖然前者是教會(ekklesia)的真正意思,但很多人認為後者才是教會,於是教會發展就幾乎完全等同建堂或擴堂,可悲的是在樓價高企不下的香港,教會奉獻的最大支出通常是購置物業。地方大,便能容納更多人,應該會有助福音工作,但也不是必然的結果,如何善用更為重要,這也是好管家的責任。

某個下午,忽然下大雨,但沿路沒有避雨地方。焦急之際,我想起前面不遠處有一座神學院,那裡會不會有給風雨中趕路的客旅一處容身之地呢?我知道是天真的想法,但決定抱持一點盼望。那天是公眾假日,神學院大閘關閉。我明白訪客未必能進入學院,但心中只希望找得簷前避雨之處,可是連一方尺空間也沒有。我只好冒雨前行,終於找到一間村屋,破舊外牆有簷篷,讓我這個外來陌生人暫避風雨。那次經驗讓我開始反思教會建築設計到底反映了什麼心態。表面看來是冷冰冰的建築物料,其實隱藏了很重要的信息,它能告訴外面世界的陌生人︰我們多麼歡迎你們啊!或是︰我們最好能與你們保持距離,除非我們能信任你們!

城市中的教會普遍有門戶深鎖的文化。基本上,除崇拜外,大門都是對陌生人關閉。這是可以理解的現象,現今的世代邪惡,門戶設計必須重視保安問題,處處提防陌生人。但這和教會的存在原因有一定的矛盾,一方面教會要擁抱陌生人,但另一方顧慮人心險惡,城市中的教會有「如羊進入狼群」這個根深蒂固的自我形象,無法放下防衛的自保心態。

但在安全考慮之下,是否還可提高開放程度呢?不一定要平日大開門戶,任由街坊隨時串門子,但小小的開放也能改變社區對教會的觀感,例如在門口設置二手物品服務台,讓附近居民輕易取走所需物資;在天寒地凍的日子,讓他們進來坐下享用免費熱茶;門外擺放花卉盆栽,給途人駐足觀賞。一座華麗教堂如果門戶長期封閉,其價值恐怕不及一間向社區開放的簡陋教會。

這個城市的文化標記是孤單和疏離,懷疑和拒絕陌生人,而我們常常說教會是充滿愛的地方,愛就是有向陌生人開放的特質。請不要告訴門外的陌生人︰你們需要愛嗎?我們只在星期日上午10時至12時對你開放,或星期二晚上的小組時間,你在那些時段來,才能找到愛啊!

「每天都要善待陌生人︰生命的某一天,即使只是逗一個人笑,或讓陌生人開懷,那一天就值得了!」這是台灣中華協力會伯特利教會黃哲輝牧師在討論區留下的一則說話。

願我們在香港共建陌生人友善教會。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還我教會】小組篇︰小組查經DIY

13/01/2014 – 12 細罷特月 5774
  文◎李偉良 聖經原則 按保羅教導,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