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教会非牧师专利 宣教士盼新书改变华人教会观念

 
 

【特约记者朱韵怡报道】中信泰南双职宣教士李伟良,从事青少年及宣教工作多年。最近他总结宣教经验和圣经研读心得,并结合现代教会发展情况,写成新书《还我教会》。他于10月11日在尖沙嘴潮人生命堂为新书举行研讨会,讨论建立教会的原则和方向。

李伟良探讨初期教会发展情况,总结出四个教会发展的“基石”,包括“信徒相聚就是教会”、“重视小组、爱、关系”、“信徒领袖就是牧者”及“多向宣教”。他相信,教会若能运用这四个原则作为教会发展的原则,必能带来巨大增长。

信徒相聚就是教会

我们平日说“上教会”,多指在星期日到教会会址作敬拜和聚会。但李伟良认为,“教会”并非“教堂”,意思是教会不是一个崇拜会址,“教会的本质是人、信徒的连合。教会建筑昂贵而封闭,并为人带来冰冷的感觉,没有办法让教会进入其他地方。”李伟良表示,教会要摒除“教堂”的概念,转变作教会是人与人聚合的意识,让信徒能走进不同地方作盐作光,让教会遍地开花。

重视小组、爱、关系

保罗在初期教会建立时,吩咐信徒要“人人参与”,运用恩赐彼此建立。李伟良认为,按照保罗对教会建立的原则,教会需以小群聚会形式才能运作,“教会以小组方式运行,组员间彼此贡献、建立和交流,在深入爱的关系中,能使教会有更高质素的增长。”

他指,教会的核心不是“听道”,而是“聚会”。“教会一定要细,由细组合成大。大教会只有听道的人,例如流行的‘电视崇拜’,并不是教会,只是听讲座。”从20世纪,小组教会自韩国和新加坡产生,到内地家庭教会流行,其特质都是“小群”,并都使教会出现大增长。李伟良认为,小组内重视信徒关系、爱与真实的交往,比崇拜更能吸引人到教会聚会。

信徒领袖就是牧者

初期教会时代,教会只有长老,职责近似现时的小组领袖,而牧师乃在历史发展中才出现。李伟良认为,现时牧职工作不像长老,而与旧约祭司观念相类似。他解释,祭司分别为圣,只有他们有资格全职事奉神,并不获分派土地,其他支派要供养他们,这些特质都与全职牧者类近。马丁路德让信徒可自行读经和祈祷,但李伟良认为,宗教改革在“人人皆祭司”这观念上仍未完善。他指,信徒都是祭司,都可以起来代表神,并一起建立教会。

李伟良表示,自己非常敬重香港牧师的牧养和带领工作,但牧职制度化使信徒不愿承担牧养工作和建立教会,成为现今教会的一大问题。他盼望,现在的信徒能作改变,明白每个信徒都被神呼召,全然委身和投入,不为自己而活,为主发光。“平信徒也能成为教会领袖,一起带领教会”。

多向宣教

说起宣教,不少信徒会想起到他国传福音建立教会。身为宣教士的李伟良,却指信徒在香港也能作宣教。他指,不少信徒会把宣教的责任推给宣教士,但事实是人人都可宣教。他举例,香港有不少外族人士,很少教会愿意在这些人中间作福音工作。“其实不需出门,已可宣教、建立教会。”他认为,多作宣教能大量增加宣教大军,为教会带来增长。

李伟良在研讨会上表示,希望以书中的理论为基础,推行“还我教会”运动,旨在“重新让每个信徒建立教会,正如宗教改革后重新让每个信徒读经、祷告一样”。他希望,这本新书的理论能改变华人世界教会,“我看见整个世界在掀起一个大潮流,圣灵在带领整个教会回归简单,回归最基本圣经中教会的原则。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华人教会推动的力量,信徒能热切、委身地建立教会。”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深圳举行基督徒企业家大型聚会

12/10/2013 – 8 玛西班月 5774
(图︰ www.christianceo.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