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教會非牧師專利 宣教士盼新書改變華人教會觀念

 
 

【特約記者朱韻怡報道】中信泰南雙職宣教士李偉良,從事青少年及宣教工作多年。最近他總結宣教經驗和聖經研讀心得,並結合現代教會發展情況,寫成新書《還我教會》。他於10月11日在尖沙嘴潮人生命堂為新書舉行研討會,討論建立教會的原則和方向。

李偉良探討初期教會發展情況,總結出四個教會發展的「基石」,包括「信徒相聚就是教會」、「重視小組、愛、關係」、「信徒領袖就是牧者」及「多向宣教」。他相信,教會若能運用這四個原則作為教會發展的原則,必能帶來巨大增長。

信徒相聚就是教會

我們平日說「上教會」,多指在星期日到教會會址作敬拜和聚會。但李偉良認為,「教會」並非「教堂」,意思是教會不是一個崇拜會址,「教會的本質是人、信徒的連合。教會建築昂貴而封閉,並為人帶來冰冷的感覺,沒有辦法讓教會進入其他地方。」李偉良表示,教會要摒除「教堂」的概念,轉變作教會是人與人聚合的意識,讓信徒能走進不同地方作鹽作光,讓教會遍地開花。

重視小組、愛、關係

保羅在初期教會建立時,吩咐信徒要「人人參與」,運用恩賜彼此建立。李偉良認為,按照保羅對教會建立的原則,教會需以小群聚會形式才能運作,「教會以小組方式運行,組員間彼此貢獻、建立和交流,在深入愛的關係中,能使教會有更高質素的增長。」

他指,教會的核心不是「聽道」,而是「聚會」。「教會一定要細,由細組合成大。大教會只有聽道的人,例如流行的『電視崇拜』,並不是教會,只是聽講座。」從20世紀,小組教會自南韓和新加坡產生,到內地家庭教會流行,其特質都是「小群」,並都使教會出現大增長。李偉良認為,小組內重視信徒關係、愛與真實的交往,比崇拜更能吸引人到教會聚會。

信徒領袖就是牧者

初期教會時代,教會只有長老,職責近似現時的小組領袖,而牧師乃在歷史發展中才出現。李偉良認為,現時牧職工作不像長老,而與舊約祭司觀念相類似。他解釋,祭司分別為聖,只有他們有資格全職事奉神,並不獲分派土地,其他支派要供養他們,這些特質都與全職牧者類近。馬丁路德讓信徒可自行讀經和祈禱,但李偉良認為,宗教改革在「人人皆祭司」這觀念上仍未完善。他指,信徒都是祭司,都可以起來代表神,並一起建立教會。

李偉良表示,自己非常敬重香港牧師的牧養和帶領工作,但牧職制度化使信徒不願承擔牧養工作和建立教會,成為現今教會的一大問題。他盼望,現在的信徒能作改變,明白每個信徒都被神呼召,全然委身和投入,不為自己而活,為主發光。「平信徒也能成為教會領袖,一起帶領教會」。

多向宣教

說起宣教,不少信徒會想起到他國傳福音建立教會。身為宣教士的李偉良,卻指信徒在香港也能作宣教。他指,不少信徒會把宣教的責任推給宣教士,但事實是人人都可宣教。他舉例,香港有不少外族人士,很少教會願意在這些人中間作福音工作。「其實不需出門,已可宣教、建立教會。」他認為,多作宣教能大量增加宣教大軍,為教會帶來增長。

李偉良在研討會上表示,希望以書中的理論為基礎,推行「還我教會」運動,旨在「重新讓每個信徒建立教會,正如宗教改革後重新讓每個信徒讀經、禱告一樣」。他希望,這本新書的理論能改變華人世界教會,「我看見整個世界在掀起一個大潮流,聖靈在帶領整個教會回歸簡單,回歸最基本聖經中教會的原則。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華人教會推動的力量,信徒能熱切、委身地建立教會。」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深圳舉行基督徒企業家大型聚會

12/10/2013 – 8 瑪西班月 5774
(圖︰ www.christianceo.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