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写作的火种 基督教文学创作营小回顾


余达心
 

莫非
 

文◎白树

(主办单位提供图片)

点燃写作火种,却迎来了大雨滂沱。然而,圣灵的火焰一旦点燃,任何风雨也无法使之熄灭。4月5-7日,2013基督教文学创作营──“点燃写作火种创作营”,从营友、讲员到工作人员都经过了风、雨、火的大洗礼。

此次营会大约有70人参加,三分之一来自大陆。规模虽小,意义却重大,是罕有的基督教出版界、神学界、创作者三个群体的连接。大会讲员阵容鼎盛,主讲是今年汤清文艺年奖得主莫非,更有香港神学院院长褚永华牧师、中国神学研究院院长余达心、香港文学前辈黎海华、香港中文大学黎子鹏教授、香港诗人及香港大学进修学院高级讲师吴美筠,以及汤清文艺奖得主、音乐文学创作人艾阮。

讲题包括基督教文学初探、教会对文学的迷失、道成肉身的写作、灵修与写作、从新诗的读写到书写“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阅读、珍奥斯丁阅读、晚清基督教小说赏析、作家创作见证等。

(一)教会对文学的放逐︰美的漂泊,门外的困惑

褚永华院长刚从三天的发烧中解脱,就不辞劳苦,冒着大雨赶赴会场主讲开幕礼。他提出,华人教会在文学艺术方面可以说是失败的,应该奋起直追。他期待华人终有一日能出现影响整代人的基督教文学,就像俄国大革命期间众多信仰书籍尽遭销毁的情况下,仍存留影响后代信仰复苏的基督教文学经典。如果我们这代人不努力,则是这代人没有尽上责任,不要一两百年之后仍是原地踏步。

主讲人莫非更是通过专题讲座“教会对文学的迷失”,提出教会出于对真理的拥护,对文学艺术过多规限,害怕文学作品中对罪的刻画容易引人入罪,以致文艺长期漂泊在教会门外。她提出,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对罪的描写,而是作品的目的和观点是什么。她引用H.R.Rookmaaker的观点点出关键︰“艺术永不应该用来证明基督教的真确性;相反,艺术的真确性该藉基督教思想来证实。”

(二)创作,是一种属灵的经历

莫非承继苏恩佩当年的洞见,提出创作是一种呼召,与全职传道人同样都是事奉。创作也是一种属灵的经历。无独有偶,蔡贵恒牧师在“灵修与写作”专题研讨上,也提到许多优秀基督教文艺作品正是默观时代、己心和神的佳作,是灵修祷告后的作品。而诗人吴美筠也提出,诗歌语言可以彰显赐给我们创意的属性,延展神授的命名权,也可以发掘灵性的奥秘。诗的生成过程,真理也可在其中显现。她认为文学创作可以使人趋向神性,贴近神的心房,可以是通往神的属灵呼吸。

(三)文学与文化

莫非提出,现代中国基督徒作者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圣经语言植入中国文化,及如何开创基督教文学传承。同时,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土壤扎根也离不开文学的书写,因为既需要神学、护教学等的大声疾呼,也需要文学艺术的轻声细语,而且往往后者更容易渗透进文化的土壤。她还指出,如同地下矿工场测试氧气的金丝雀,文学就是测试文化的金丝雀。而基督教作者与其抗衡文化,不如解读文化,去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用聆听赢得向时代说话的权力。尤其在这个后现代社会,创作者要用各种方式翻译我们的信仰,要了解这个时代的特点。真理不容妥协,但对话的方式要改变,比起给出标准答案,更应该邀请人进入对话。

另外,黎子鹏教授介绍晚清基督教小说时,让人对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也有所启发。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见,晚清来华西方传教士和中国信徒,如何利用当时中国文化的元素和文学手法,讲述圣经故事和传递基督教价值观。前人这种结合当时文化的书写策略,当代基督徒创作者应该有所借鉴,催人思考如何结合今天的文化来讲述今天的信仰故事。

(四)如何操练写作

既然是创作营,对有志于文字服侍的作者而言,如何操练写作呢?莫非强调基督徒文艺创作一定是“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真诚胜于一切”。写作是一种呼召。既然是呼召,就要像上讲台一样,有文字写作的纪律,随时提笔写,不等待灵感,不耍艺术家脾气。作为21世纪的文字事奉者,对内要对灵魂作深度的审视,对外要对神圣作认真的探索。具体说,就是要以基督的眼光看世界;了解当代的文化现象;竭力追求文字精进。对后面这点,她引用艾略特的说法,强调文学要有文学的标准,她又引用嘉柏霖所说的“基督徒的艺术责任,是发展扎实严谨的艺术态度”,提出要尊重文学规则,控制笔下滥情。

在作品成份上,用“道成肉身”──人性神性的完美结合,来检验作品内容的平衡。作品既要忠于信仰,也要忠于创作。作品要真实,不要逃避人性的挣扎。书写信仰时要传递第一手信仰材料,而非二手材料。要多show,而少tell。另外,文字事奉者也要在时代里携手,组成属灵文人社群,彼此鼓励。莫非还以耶稣为榜样,讲解“道成肉身的写作”,教导如何在创作的路上学习耶稣,如学习耶稣祷告,下笔要从膝盖开始;如同耶稣传道,其权柄来自神的话语,基督徒作者同样要活学活用、反复嘴嚼圣经。要汲取耶稣的表达方式,如善用问句、比喻、故事、象征等,笔下要有恩典、有真理;要有怜悯的心,慈悲的笔。她还指出,文字事奉创作的道路如耶稣走十字架之路,过程充满拒绝和否定,但要坚持完成所托付的,到了结局必是超越,能更新僵化的文化制度,并在属世的文化中传福音。最后她也强调要傚法耶稣在时代中携手,于时间里传承。她强调团队事奉、作者的教会生活,更说︰文人不要相轻而是相重。

对于如何点燃写作火种和提高写作技巧,阅读经典、优秀作品则必不可少。余达心院长举例具体详实地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作家黎海华则生动地介绍了珍奥斯丁的部分作品,让营友迫不及待要找来两位作家的作品来品读。

(五)祷告的服侍,文字前辈的传承精神

这次营会最让人感动的是第二天晚上的祷告服侍,大会邀请愿意接受祷告服侍的营友留下,接受莫非、黎海华、吴美筠、艾阮、小麦子及几位代祷团队前辈的代祷服侍。30多位营友两个两个轮流坐下,说出各自与文字事奉相关的生命需要、挣扎。祷告期间,圣灵大大充满会场,大多数接受代祷的营友都泪流满面,灵里得到很大的释放。

这是一次非常丰富、荣耀神的营会,虽然短暂,但相信在神国的文字事工上推动了一把,种下了好果子。明年很可能会继续举办,敬请各位有负担的弟兄姊妹期待。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八十后长宣孟加拉贫民窟教授足球

29/04/2013 – 19 以珥月 5773
.   最近回港述职   贫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