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先锋】黄瑞君细说香港转化历史

 

【记者王丽媚报道】天梯使团创办人兼义务总干事黄瑞君牧师,11月15日上午在“转化先锋”特会主讲“城市转化”。黄牧师从1950年代起,讲述教会对香港的贡献与祝福,以及当年未有把握的契机,从而察看60年来父神如何塑造香港。

黄牧师将香港分成几个时期,逐一剖析教会与城市的关系︰

1950至1960年︰大量难民从内地涌到香港,西方教会向香港伸出援手,派宣教士来港进行救济工作,回应难民的生活基本需要,令当时许多人因面粉而信教。黄牧师认为,当年的教会不是抽离社会,而是投身社会回应需要,传扬整全福音︰关顾身心灵需要。她自己当年也是因为教会的帮助,才有受教育机会,她的家庭也得以温饱。但是当年教会集中为儿童办学,忽略了每天为口奔驰的成年人。

1960至1970年︰香港由渔港步向轻工业城市,教会走上办学之路,今日香港有4成学校属教会学校。黄牧师说,当年教会学生福音工作蓬勃,可是未有把握社会转型至工业社会的机遇,对工人福音工作反应缓慢。1965至66年,香港出现一波灵恩工作(第二波),但教会对圣灵工作的认识太少。此外,教会开始以基督教立场办社会服务,但基本上与宣教工作分开,以致今天有社工会认为不该向服务使用者传福音。

1970至1980年︰在教会成长的青年人开始投入社会工作,令教会更关心社会事务,并重视青年人事工,突破、工业福音团契、互爱团契等也在这个时期诞生。但教会步伐仍然缓慢,未能把握时机进入大丰收。黄牧师勉励台下与会者,若发现时机已至,但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便要迫切呼求主供应资源。

1980至1990年︰香港教会因面对回归压力,所以常常谈论教会更新,可是没有足够的神学反省与思考,以致只停留在表面的更新,例如教会不面对“宣教多年,成果未如理想”的问题。当年教会学校亦错误走向精英主义,将焦点转移至学生成绩,顾此失彼,淡化本来办学目的──培育敬畏神的人。教会也有类似情况,稍有学识及恩赐的人才都流向经济富裕的教会,导致很多基层教会变得很荒凉。尤其在85至89年间,香港教会有数以万计的人移民离港,其中不少是教牧同工及领袖,令教会出现青黄不接的时期。

1990至2000年︰迫切的祷告导致香港出现根本性改变,教会得以扭转颓势。黄牧师认为在香港出现的细胞小组教会运动、葡萄园的温约翰(John Wimber)及韦约翰(John White)推动的圣灵更新运动,以及韩国河用仁宣教士推动的敬拜赞美运动,都促进香港教会的扩展及增长。

2000至2009年︰黄牧师提到在“十八区福音遍传”的运动开始后,“2009香港教会普查”结果显示,7成堂会将所属社区视为首要宣教目标禾场。福音遍传加上上一阶段的圣灵更新、敬拜赞美及细胞小组教会运动,合成一道搅动教会的水流。2009年由学园传道会及青年使命团在港召开“全民命召”,吸引约4,000人从世界各地汇聚香港,为福音遍传共商大计,带来全新的宣教观念──七座山,可是会后未见展开实际的合一工作和合作。

2010年起︰黄牧师形容香港教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始,从多元进到“亚洲天梯”。多元是指香港社会愈来愈多元化,但这考验人的智慧与包容性,因为在多元文化中容易“沟而不通”,需要迫切求神赐下智慧与启示的灵。但黄牧师指出,耶稣在世时也是在多元化社会里,但福音能回应全球每一个人的需要。“亚洲天梯”是引自一名外国牧师对香港城市的领受,如要汇聚列国基督徒一起与神相遇,香港是亚洲最适合的地方,因为香港是一个自由城市,让各人透过“集体聆听”聆听神的声音,领受城市转化策略。十八区福音遍传、回家聚集等等,都是透过集体聆听而产生的。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台湾“城市苏醒”展开 慕约翰︰转化过程中有三类教会型态

15/11/2012 – 1 基斯流月 5773
(图︰全国祷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