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虚咁既场面”,大家听过这句话没有?这是上一代香港人的俚语,出自50年代末的史诗式电影《宾虚》。近日上映的《宾虚》,剧中的战车竞赛一幕,同样气势磅礡,场面壮观。可是在美国本土得不到好评,重拍自然会有比较的问题。前天听见一个影评人在电台节目中评论这电影,他认为该有更好的评价,有此现况,他猜测原因是它太直接讲宗教。
《宾虚》的剧情中穿插几幕圣经情节,耶稣更是引导男主角犹大放下仇恨,学习宽恕的关键角色。《宾虚》是基督教电影吗?暂时不谈,先谈一谈原著小说,它如何首先扭转作者本人的一生。
电影改编自188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书名副题是“基督的故事”(A Tale of the Christ)。但不说不知,作者最初的创作企图是证实基督教的谬误,但在过程中,似乎神将整件事扭转过来,作品反成为传递基督教信息的媒介。19世纪下叶,美国一位颇有名气的无神论者英格索尔(Robert Ingersoll)在火车上认识军官兼作家华莱士(Lew Wallace),闲谈中讨论宗教,两人都认为基督教是无稽之谈。英格索尔就鼓励华莱士提笔创作,将基督教的谬论和破绽公诸于世。华莱士虽然是写小说的,但创作态度严谨,与学者无异,他在公余时间到各处图书馆翻查基督教历史的文献和地图,仔细研究罗马帝国的历史、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在研究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基督教原来有历史根据,更决志成为基督徒,最后他写出的作品向世人见证:耶稣是神的儿子!
我相信在华莱士的创作过程中,有神的特殊介入,完全改变结果。但同时我忽发奇想,如果他在创作之前已是基督徒,而且是很“属灵”的一类,也许未必能出现这出色的小说。(出版后的二十年,小说一直是仅次于圣经的美国最畅销书籍。)为什么我有这想法呢?第一,在神当然凡事都能,但人的想像力和思想常常在宗教化的框架之内,为“属灵”而“属灵”,这样的话,作品只会是说教之物。第二,人对属灵世界的热切追求,若走向极端,就会对今世的工作和生活有轻忽的心态。如果华莱士没有认真搜集资料,仔细研究,用心写作,我不知道《宾虚》会不会出现(我不敢揣测神的旨意)。但愿我们也有“宾虚”咁既创作精神!
文@黄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