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大使命 开拓教会是关键

 

【台湾国度复兴报记者涂慧美台北报道】基督教台湾浸信会神学院等合办的“第二届开拓植堂研讨会”,8月23日在浸信会神学院举行,约有来自32间教会与机构的108位牧者、同工与会(见图,涂慧美摄)。

中华基督教福音协进会秘书长夏忠坚牧师以“台湾教会植堂模式与历史沿革”为题分享信息,他强调,主耶稣吩咐大使命的完成,最有效的关键是开拓教会,最有效的福音策略是植堂而非布道,布道只能点火。

夏忠坚牧师说,台湾植堂的第一种模式是以布道为主,包括1865年来台建立太平境教会的马雅各,1869年建立阿里港教会的李庥,1873年建立头社教会的甘为霖,以及在台设立最多教会的马偕。

夏牧师说,马雅各在台只有6年,但奠定惊人的宣教基础,从南部到中部,早期左镇百分之百基督化,1870年左镇教会建立,同年在丰原设立的大社教会是中台湾第一间教会,是重要的宣教据点。林庥牧师在台设立14间教会,并把福音带到台东。甘为霖牧师往北发展,1874年设立的白水溪教会是长老教会的重要教会之一,他向离岛发展,到澎湖马公设立教会。

马偕牧师于1872年抵淡水,一生开设60余所教会,施洗的信徒近3000人,是设立教会最多的宣教士,直到1901年病逝淡水为止。然而,开拓运动不因此停止,例如︰1947年台中柳原长老教会开拓民族路教会,接着开拓忠孝路教会,是长老教会如今在中部最大的一间教会。

夏牧师指出,从策略观之,情势型植堂是指1940到1950年代,共产党将教会扫地出门,所以宣教士来到台湾,当时教会在台湾只有一个策略,就是植堂。其次运动型植堂,例如长老教会1954至1965年的倍加运动PKu,即献心、献金和献工为口号的三献运动。平地教会数和信徒数都增加1倍,但往后8年间信徒数下降不少,究其原因,其一是联合国的战后重建物资交军中和教会发放,很多人因面粉而来,也因面粉而去,其次是其他教派也开始发展,第三是在不成熟之处植堂,欠缺传道人使人数逐渐流失之故。

策略型植堂以台北灵粮堂为例,1988年该教会推动2000年运动,用母堂的力量,在城市开拓中央型教会,向四周市镇拓植,建立卫星城市教会,再进入乡村开拓教会,颇具战略价值,例如︰彰化灵粮堂开拓鹿港灵粮堂,如今该教派全球分堂共有243间。

此外,还有目标型、分殖型、迁徙型、扩散型、扩张型、群聚型、活动型、负担型、加盟型、分裂型植堂及家教会等。

三重灵粮堂万小运牧师回应时表示,植堂就对了!植堂行动是真实教会生命力与美的展现。植堂策略不外乎训练工人和全面植堂,然而神学院要提供足够的装备和实习。植堂没有固定模式,只要教会有心想植堂,成功机率总比失败机率高。

大会主席、贵格会板城教会何有义牧师则说,拓植教会有9个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康的教会才是最好的拓植母会”,体质不健康就很难拓植教会。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英皇也出福音碟?!《天爱Love For Real》

19/08/2010 – 9 以禄月 5770
  文◎赵维欣 去年,香港流行乐坛平地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