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青年牧养困难及对策


(由左起)赫杰逊牧师、柏祺博士、胡志伟牧师(翻译)
 

当“八十后”青年积极回应社会议题,港童、港女及港男现象冒起的时候,香港教会亦愈来愈关注青年牧养及职场事工。

拓思路国际文化教育协会主办的“2035研讨会”,讨论教会如何牧养当代20至35岁年轻人及专业人士。研讨会邀请了柏祺大学研究院(美国)创办人及校监柏祺博士(Dr. Ray Bakke),以及剑桥大学Ridley Hall College伦理及领导学讲师赫杰逊牧师(Rev. Dr. Richard Higginson)主讲,本地有数十名教牧出席。

城市青年的处境

对城市宣教有所研究的柏祺博士于研讨会开首时,分析当代全球青年人面对的挑战。他指出,现时社会不是培育人的生命(being),而是培训人的工作能力(doing)。他认为香港及日本社会相似,两地社会都是以学业成绩断定青年人的前途;两地青年人或许受到家庭、社会及文化压力的影响,自杀率亦偏高。

他们投身社会工作时,若非学业成绩优异,工作发展机会便会较少。在全球化下,工作机会及资金迅速流转,青年人较以前容易失去工作,使他们常落在被淘汰及失败的处境。整个社会对人要求甚高,青年人面对较大生活及工作压力,失去了天真无邪的成长期。

他认为现今社会风气愈来愈开放,未婚妈妈愈来愈普遍。伦理观念亦有所改变,青年人失去了照顾父母的观念,反倒认为照顾年老父母会成为他们的重担,会阻碍自己人生的发展,所以社会上各类长者照顾的服务中心愈来愈多。

柏祺以个人经历亲身说法,他认为约二三十年前,即他年轻的时候,人有较多选择空间。他约22岁结婚成家后,仍可以半职工作及兼读进修,他的压力较少,孩子承受的压力也相对较少,不像现时青年人单在家庭已承受庞大压力。他又认为,以前的人有较多躲避压力的恰当渠道,但这些渠道已不存在于今日城市化的社会,故此青年人常利用互联网躲避压力,亦带来沈溺及成瘾的问题。

他列举现时社会环境及青年人的处境,鼓励教会要就现实情况思考对应方法。基督徒父母要反思对子女的期望,可与别人交流一下,集思广益,好让自己能给予他们最适当的教育及教导。

城市青年现象──疏离、缺自信、压力大

另一讲员赫杰逊牧师,指出当代青年人的特点是压力大、疏离及缺乏信心。他亦同意当今职场的工作要求高,令青年人较常出现焦虑情绪。

他认为圣经里的但以理是青年人的良好学习对像︰一,具有聪明知识,工作表现出色,没有过失;二,表明信仰及道德立场,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饮的酒玷污自己;三,为别人的益处设想,求亚略不要灭绝巴比伦的哲士;四,常常祷告,不畏惧别人看见他向神祷告;五,保持与他的同伴同行。

牧养青年专业人士的本地研讨

会上,有教牧指,粗略估计近年有8成青年会友曾滥药,当中更不乏专业人士。两位来自西方国家的柏祺博士及赫杰逊牧师博士回应时指,明白华人教牧或会对情况感到惊讶,但这些情况早已不罕见。赫杰逊牧师博士建议,既不可降低善恶标准,亦要拥抱及爱他们。柏祺博士则分享他在美国的经验,他曾遇到两名男同性恋者的挑战,被他们批评是不好的牧者。他向对方承认自己对他们来说,可能不是好牧者,但他认为这对同志的羊出现,教他学习作他们的牧者。他曾受邀到一些酒吧观察,纵使那里罪恶泛滥,但却促使他以一些新角度去理解圣经。

中华基督教会湾仔堂麦汉勋牧师认同青年信徒离开中学后,教会生活会变得不稳定。他认为中小学学生适宜按年龄划分牧区,但当他们毕业、升读大专或刚工作的时候,纵使年龄相近,但生活经验已有很大分别,需要按行业及功能划分牧区。

他指出现时后现代社会的特征是分割,带给人破碎的经验,所以后现代的牧养绝不能忽略结连。青年人看来很自我中心,但其实他们心中是渴望与人结连,所以,要让他们在个人生命、群体上,以及地区和全球层面的结连,协助他们解决欠缺人生方向、不知自己重要的问题。

他分享过去牧养青年人的经验。其教会推行以职场为切入点的师徒指导(mentoring)计划,安排十多名成熟弟兄姊妹,跟十多名青年弟兄姊妹同行9个月。除了结连的工作,他亦着重青年人的参与,设立了一些使命小组,青年人学习回应社会青年滥药问题,安排成熟的一代指导他们。又安排青年人接受生涯规划 (career planning),促使他们尽快寻得人生的召命,于年轻时好好结合其工作、生命及召命。

有观塘区教牧慨叹弟兄姊妹离开校园时亦远离了教会群体,他表示,其堂会以少年人及长者居多,30至50岁的一代都失踪了好几年。他又说,其教会在连结两代有所困难,每当年少一代提出很不错的建议,都常常受到年长执事反对。柏祺博士建议他要带领执事们走进社会打开眼界,带他们观察一些最新购物中心的成功之道是什么,新落成的购物中心以怎样的设计策略,既吸引新顾客,又留住旧顾客。

柏祺博士分享其教会牧养青年信徒的策略,亦与湾仔堂的相似。其教会每年会有一个月由青年人带领崇拜聚会,让他们得着经验;又有成长导航计划,安排青年人去其他年长弟兄姊妹的工作地点实习,汲取经验。

增长教会的特性

柏祺博士指出现时全球增长最快的四类教会,第一类是庆典式教会,聚会气氛高涨,即使会众要长途跋涉驾车前往,或是在教会内没有相熟群体,但是因为他们能在聚会中经历神,仍会踊跃参加。第二是细胞小组教会,他谓纵使这些教会认为自己不会增长,但因为城市人生活孤立,他们期待较为小型的教会聚会。第三是使命型教会,强调会众对信仰实践,推动他们付诸行动回应社会议题,当中有些教会每年带领会友重新向神立约。第四类是文化艺术型教会,在社区的酒吧聚会,聚会形式较为生活化,能满足人的需要。

柏祺留意到某类型教会甚受欢迎,那里聚会气氛高涨,音乐激昂吵耳,年轻牧师讲道时没有庄严的衣着,只穿着便服短裤便在台上分享,讲题是他的个人生命分享,如“为何我的首任太太要离开我”。他认为上一代的教牧及会众或许较难适应这类聚会模式,但会众却因为牧师的坦白及透明,更有兴趣到教会聚会。

(记者王丽媚报道)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禧福协会开拓舞蹈课程

01/07/2010 – 19 搭模斯月 5770
  【记者黄少芬报道】贫穷与跳舞似乎风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