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青年牧養困難及對策


(由左起)赫傑遜牧師、柏祺博士、胡志偉牧師(翻譯)
 

當「八十後」青年積極回應社會議題,港童、港女及港男現象冒起的時候,香港教會亦愈來愈關注青年牧養及職場事工。

拓思路國際文化教育協會主辦的「2035研討會」,討論教會如何牧養當代20至35歲年輕人及專業人士。研討會邀請了柏祺大學研究院(美國)創辦人及校監柏祺博士(Dr. Ray Bakke),以及劍橋大學Ridley Hall College倫理及領導學講師赫傑遜牧師(Rev. Dr. Richard Higginson)主講,本地有數十名教牧出席。

城市青年的處境

對城市宣教有所研究的柏祺博士於研討會開首時,分析當代全球青年人面對的挑戰。他指出,現時社會不是培育人的生命(being),而是培訓人的工作能力(doing)。他認為香港及日本社會相似,兩地社會都是以學業成績斷定青年人的前途;兩地青年人或許受到家庭、社會及文化壓力的影響,自殺率亦偏高。

他們投身社會工作時,若非學業成績優異,工作發展機會便會較少。在全球化下,工作機會及資金迅速流轉,青年人較以前容易失去工作,使他們常落在被淘汰及失敗的處境。整個社會對人要求甚高,青年人面對較大生活及工作壓力,失去了天真無邪的成長期。

他認為現今社會風氣愈來愈開放,未婚媽媽愈來愈普遍。倫理觀念亦有所改變,青年人失去了照顧父母的觀念,反倒認為照顧年老父母會成為他們的重擔,會阻礙自己人生的發展,所以社會上各類長者照顧的服務中心愈來愈多。

柏祺以個人經歷親身說法,他認為約二三十年前,即他年輕的時候,人有較多選擇空間。他約22歲結婚成家後,仍可以半職工作及兼讀進修,他的壓力較少,孩子承受的壓力也相對較少,不像現時青年人單在家庭已承受龐大壓力。他又認為,以前的人有較多躲避壓力的恰當渠道,但這些渠道已不存在於今日城市化的社會,故此青年人常利用互聯網躲避壓力,亦帶來沈溺及成癮的問題。

他列舉現時社會環境及青年人的處境,鼓勵教會要就現實情況思考對應方法。基督徒父母要反思對子女的期望,可與別人交流一下,集思廣益,好讓自己能給予他們最適當的教育及教導。

城市青年現象──疏離、缺自信、壓力大

另一講員赫傑遜牧師,指出當代青年人的特點是壓力大、疏離及缺乏信心。他亦同意當今職場的工作要求高,令青年人較常出現焦慮情緒。

他認為聖經裡的但以理是青年人的良好學習對像︰一,具有聰明知識,工作表現出色,沒有過失;二,表明信仰及道德立場,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三,為別人的益處設想,求亞略不要滅絕巴比倫的哲士;四,常常禱告,不畏懼別人看見他向神禱告;五,保持與他的同伴同行。

牧養青年專業人士的本地研討

會上,有教牧指,粗略估計近年有8成青年會友曾濫藥,當中更不乏專業人士。兩位來自西方國家的柏祺博士及赫傑遜牧師博士回應時指,明白華人教牧或會對情況感到驚訝,但這些情況早已不罕見。赫傑遜牧師博士建議,既不可降低善惡標準,亦要擁抱及愛他們。柏祺博士則分享他在美國的經驗,他曾遇到兩名男同性戀者的挑戰,被他們批評是不好的牧者。他向對方承認自己對他們來說,可能不是好牧者,但他認為這對同志的羊出現,教他學習作他們的牧者。他曾受邀到一些酒吧觀察,縱使那裡罪惡氾濫,但卻促使他以一些新角度去理解聖經。

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麥漢勳牧師認同青年信徒離開中學後,教會生活會變得不穩定。他認為中小學學生適宜按年齡劃分牧區,但當他們畢業、升讀大專或剛工作的時候,縱使年齡相近,但生活經驗已有很大分別,需要按行業及功能劃分牧區。

他指出現時後現代社會的特徵是分割,帶給人破碎的經驗,所以後現代的牧養絕不能忽略結連。青年人看來很自我中心,但其實他們心中是渴望與人結連,所以,要讓他們在個人生命、群體上,以及地區和全球層面的結連,協助他們解決欠缺人生方向、不知自己重要的問題。

他分享過去牧養青年人的經驗。其教會推行以職場為切入點的師徒指導(mentoring)計劃,安排十多名成熟弟兄姊妹,跟十多名青年弟兄姊妹同行9個月。除了結連的工作,他亦著重青年人的參與,設立了一些使命小組,青年人學習回應社會青年濫藥問題,安排成熟的一代指導他們。又安排青年人接受生涯規劃 (career planning),促使他們盡快尋得人生的召命,於年輕時好好結合其工作、生命及召命。

有觀塘區教牧慨歎弟兄姊妹離開校園時亦遠離了教會群體,他表示,其堂會以少年人及長者居多,30至50歲的一代都失蹤了好幾年。他又說,其教會在連結兩代有所困難,每當年少一代提出很不錯的建議,都常常受到年長執事反對。柏祺博士建議他要帶領執事們走進社會打開眼界,帶他們觀察一些最新購物中心的成功之道是甚麼,新落成的購物中心以怎樣的設計策略,既吸引新顧客,又留住舊顧客。

柏祺博士分享其教會牧養青年信徒的策略,亦與灣仔堂的相似。其教會每年會有一個月由青年人帶領崇拜聚會,讓他們得著經驗;又有成長導航計劃,安排青年人去其他年長弟兄姊妹的工作地點實習,汲取經驗。

增長教會的特性

柏祺博士指出現時全球增長最快的四類教會,第一類是慶典式教會,聚會氣氛高漲,即使會眾要長途跋涉駕車前往,或是在教會內沒有相熟群體,但是因為他們能在聚會中經歷神,仍會踴躍參加。第二是細胞小組教會,他謂縱使這些教會認為自己不會增長,但因為城市人生活孤立,他們期待較為小型的教會聚會。第三是使命型教會,強調會眾對信仰實踐,推動他們付諸行動回應社會議題,當中有些教會每年帶領會友重新向神立約。第四類是文化藝術型教會,在社區的酒吧聚會,聚會形式較為生活化,能滿足人的需要。

柏祺留意到某類型教會甚受歡迎,那裡聚會氣氛高漲,音樂激昂吵耳,年輕牧師講道時沒有莊嚴的衣著,只穿著便服短褲便在台上分享,講題是他的個人生命分享,如「為何我的首任太太要離開我」。他認為上一代的教牧及會眾或許較難適應這類聚會模式,但會眾卻因為牧師的坦白及透明,更有興趣到教會聚會。

(記者王麗媚報道)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禧福協會開拓舞蹈課程

01/07/2010 – 19 搭模斯月 5770
  【記者黃少芬報道】貧窮與跳舞似乎風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