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牧者创语言解码法 研究指向华语与希伯来语同源

 

一位华人老牧者以自创的语言解码法,力图证明中华文化与希伯来文化有共同根源。

语言来源探讨学会在3月29日晚,就一项远古语言研究成果举行分布会,研究得出结论︰古希伯来语和中国西北地区语言有异常密切的关系,“更能指向共有之语言祖先”。会长赵璧础博士说,在上帝的带领下,今次研究的成果很有突破性。他在新书上更说,希伯来语和汉语有非常清晰的同源痕迹。

赵博士在退休前担任牧职多年,近十多年来专注于语言研究,特别是探索语言在巴别塔事件后的变化轨道。他在1992年发明“去韵留声、重排声位”的语言解码法,比较希伯来语和其他语言的同义词声母,希望从相同之处推论不同语言皆有共同源头。

国内引起学术界的回响

大西北是中国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今次研究计划──《远古语言探索︰古希伯来语和汉语、藏语同源研究》──与位于大西北的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合作,该学院提供学员协助和场地资源,用2年时间采用赵博士的语言解码法对1000个文字进行分析。该学院的陈文江教授在会上说,研究成果早前已在国内发表,经传媒报道后,随即引起学术界的回响。

梁燕城博士以嘉宾身份出席发布会,他被邀请发言时说,语言学研究可以成为证实圣经事件是历史事实的进路,以批评进化论对人类根源解释的谬论。他说,今次的研究显示华语与希伯来语有同源的可能,或会证明圣经里的巴别塔历史属实。“四海之内皆兄弟,为什么要有更多仇恨呢?当我们找到大家的共同性,就会彼此拥抱。”

研究属初步阶段,但蕴含重大意义

语言来源探讨学会顾问袁成忠博士热衷于教导希伯来文,他在会上说,今次的研究成果蕴含重大意义,因为发现到希伯来文化与其他文化有关连的线索,假如将来有更大的确认,现时获得支持的一些语言、民族来源理论可能会被改写。“希伯来语言、文化、民族和中华语言、文化、民族有相关的话,那么我们是何时走在一起,何时分离?”他表示,今次是初步阶段的研究,还要继续探索。

今次研究选用受外界影响较少的五种语言作比较的素材︰兰州语、天水语、秦安语、西宁语和藏语。赵博士说,研究样本选用1000个文字,其中300个文字发现五种语言与希伯来语“挂钩”。袁博士认为,基于300个字的相同作出结论是合理的,因为语言在不断变化中,但他提出某些希伯来字的选择不够精确。

去韵留声后发现语音变乱痕迹

每个字音由声母和韵母拼读而成。赵博士发明的语言解码法,首先是“去韵留声”,即是除去一个文字的韵母,留下声母;然后是“重排声位”,将不同语言的同义词并列比较,最后会发现声母相同的现象。以“骂”为例子,研究样本的五种语言的声母全是m,希伯来语的声母也是m,显示两者对上。

赵博士说,根据圣经记载,人类在巴别塔事件中,语音被变乱,因而产生不同语言;他指出,声母的字音由发声器官控制,虽然语音被变乱,但声母没有改变,而韵母的字音是一种物理发音,在语音被变乱后出现改变。因此,在比较语言时,除去韵母,检视声母,便会发现语言之间出现相同之处。他说,语言的出现“非属偶然,乃是设计”。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发现希伯来语常常是其他语言的中介者。

(记者黄少芬报道)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合一祷告祭坛五周年庆典

06/04/2010 – 22 尼散月 5770
赵仲权牧师(右一)、高爱民牧师(右二) &nb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