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斜路黄花》 基督徒与国家命运交错的中上环斜路


(受访者提供)
 

编剧白耀灿(左)与台前幕后工作人员一同于香港的基督教坟场,纪念昔日因革命而牺牲的烈士。(受访者提供)
 

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及尤烈,四人因倡谈革命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称为“四大寇”。站立者为关景良。
 

《斜路黄花》刚于1月21至24日上演,由致群剧社制作,讲述百年前于香港发生,与基督徒有密切关系,影响了全中国的革命事迹。

《斜路黄花》是一出力求为观众呈献史实的舞台剧,以1903年曾是中国历史革命发迹地的中上环斜路街道为背景,讲述社会中上层士绅儒商与基督徒革命者,在斜窄街头往来相逢的故事。

退休副校长创作心路历程

白耀灿是《斜路黄花》的编剧,人称“白Sir”的他退休前是中学副校长,因教改繁重而毅然提早退休,全时间投入戏剧工作,他坦言现时全时间投入戏剧的工作,繁忙程度与昔日沈重的教学生涯不相伯仲。他自幼热爱戏剧,报读大学时因没有戏剧科目选择,便选择了另一兴趣历史科,之后于母校圣类斯中学任教历史,维持了30年教学生涯。

创作此剧的灵感来自12年前,他时常走到上环东华医院探望他的细妈,每次都要走附近既长又斜的街道,喜爱历史的他联想到那些地方就是当年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发迹地之一,便以当年背景创作了《斜路黄花》的剧本。

忠于史实编著革命剧本

《斜》剧的编写以不歪曲、不窜改、不违背历史为原则,除了挑选昔日的革命者为剧中人物,亦配合当时社会现实而编写《斜》剧的人物角色。白期望透过此剧,以轻松浅白的方式向观众讲解真实的历史。他编写剧本时花上不少时间搜集资料,以求戏剧所传递的讯息能忠于史实。他在过程中有一大发现,原来当年大部分参与推翻满清腐朽政权的革命人士都是基督徒,当中不乏教会长老、传道及牧师。牵涉中国的革命其实与香港及基督徒有密切关系,但此重点却在历史上被遗忘。

此剧其中一个核心讯息是革命,当问到曾是中学历史老师的他,革命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时,他说︰“革除命该如此的想法,停止接受命运与无可奈可的事,就是革命。任何革命发生之前,必先有思想革命,正如五四运动之前有新文化运动,六四政治运动之前,魏京生已在西单民主墙发声。”白Sir认为革命不一定是暴力的流血冲突,但是绝不是儿嬉玩耍,如毛泽东所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他说︰“革命与民心的背向有关,当社会民心都认为社会的旧秩序很腐化,但当权者又不愿放手或改变的话,人民唯有在这时刻起革命推翻之。”

昔日革命对照今日社会

白Sir希望透过此剧,让青年重建梦想及价值观,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有目标地付出及奋斗。“正如昔日起革命的人,他们的背景是不同的,有士绅名流,有平民百姓,他们都一起参加革命。反观今日香港社会,如政改的讨论上,各持不同声音,即使两方持不同步伐,但只要双方都向同一目标进发,不带私心、不为自己捞本钱,真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任何意识形态之争论都不再重要。此剧的讯息就是表达当社会正在酝酿一些改变或革命时,激进派与缓和派之间的碰撞。”他认为,缓急两股势力的交缠,正是古今社会改革推进时的写照。

“本剧要表达的不是现实人性的丑陋面,而是宣扬昔日不同人为同一个革命奋斗时精诚的一面,即使他们同样面对矛盾、张力及斗争。”他说《斜》剧虽然不是一套福音剧,但想透过史诗式手法讲述中国曾发生的革命历史,并表达出基督精神,纵然因革命而流血,但人的心仍然非常平安。

如要研究中国近代革命史,不得不认识革命“四大寇”。每当历史书叙述他们四人的时候,都会刊登一幅五人合照的照片,白Sir便对相中站着的第五人关景良进行研究。原来于关景良是一名基督徒,他因受到同是基督徒的父母反对,认为基督徒只须荣神益人,毋须参与政治革命,而没有参加革命,最后他只能支持革命,成立“剪辫不易服会”等不同组织。白Sir认为关景良这历史人物正表达古今基督徒对参与世事的不同取向,亦是《斜》剧所探讨的一个讯息。

刚退休朱耀明牧师粉墨登场

担任嘉宾演员的朱耀明牧师客串饰演剧中王煜初牧师一角,王煜初牧师是全港第一间华人成立及管理的教会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的首任牧师,《斜》剧1月21日的首演日刚好是他正式退休之日,他接受参演的原因是很想将百年前教会及基督徒努力参与革命,在最动荡不安的时代作盐作光,以自己的生命改变社会的事迹表达出来。《斜》剧的历史背景以认同民主精神的“大明顺天国”为背景,支持民主运动的朱牧师表示,民主制度所强调人人平等、尊重及接纳的精神,是合乎圣经的概念。

(记者王丽媚报道)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Urbana宣教会议 建立宣教新一代

24/01/2010 – 9 细罢特月 5770
  【编译Esther Lam/ cb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