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劇《斜路黃花》 基督徒與國家命運交錯的中上環斜路


(受訪者提供)
 

編劇白耀燦(左)與台前幕後工作人員一同於香港的基督教墳場,紀念昔日因革命而犧牲的烈士。(受訪者提供)
 

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及尤烈,四人因倡談革命被清廷視為大逆不道,而稱為「四大寇」。站立者為關景良。
 

《斜路黃花》剛於1月21至24日上演,由致群劇社製作,講述百年前於香港發生,與基督徒有密切關係,影響了全中國的革命事跡。

《斜路黃花》是一出力求為觀眾呈獻史實的舞台劇,以1903年曾是中國歷史革命發跡地的中上環斜路街道為背景,講述社會中上層士紳儒商與基督徒革命者,在斜窄街頭往來相逢的故事。

退休副校長創作心路歷程

白耀燦是《斜路黃花》的編劇,人稱「白Sir」的他退休前是中學副校長,因教改繁重而毅然提早退休,全時間投入戲劇工作,他坦言現時全時間投入戲劇的工作,繁忙程度與昔日沈重的教學生涯不相伯仲。他自幼熱愛戲劇,報讀大學時因沒有戲劇科目選擇,便選擇了另一興趣歷史科,之後於母校聖類斯中學任教歷史,維持了30年教學生涯。

創作此劇的靈感來自12年前,他時常走到上環東華醫院探望他的細媽,每次都要走附近既長又斜的街道,喜愛歷史的他聯想到那些地方就是當年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發跡地之一,便以當年背景創作了《斜路黃花》的劇本。

忠於史實編著革命劇本

《斜》劇的編寫以不歪曲、不竄改、不違背歷史為原則,除了挑選昔日的革命者為劇中人物,亦配合當時社會現實而編寫《斜》劇的人物角色。白期望透過此劇,以輕鬆淺白的方式向觀眾講解真實的歷史。他編寫劇本時花上不少時間搜集資料,以求戲劇所傳遞的訊息能忠於史實。他在過程中有一大發現,原來當年大部分參與推翻滿清腐朽政權的革命人士都是基督徒,當中不乏教會長老、傳道及牧師。牽涉中國的革命其實與香港及基督徒有密切關係,但此重點卻在歷史上被遺忘。

此劇其中一個核心訊息是革命,當問到曾是中學歷史老師的他,革命的先決條件是甚麼時,他說︰「革除命該如此的想法,停止接受命運與無可奈可的事,就是革命。任何革命發生之前,必先有思想革命,正如五四運動之前有新文化運動,六四政治運動之前,魏京生已在西單民主牆發聲。」白Sir認為革命不一定是暴力的流血衝突,但是絕不是兒嬉玩耍,如毛澤東所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他說︰「革命與民心的背向有關,當社會民心都認為社會的舊秩序很腐化,但當權者又不願放手或改變的話,人民唯有在這時刻起革命推翻之。」

昔日革命對照今日社會

白Sir希望透過此劇,讓青年重建夢想及價值觀,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有目標地付出及奮鬥。「正如昔日起革命的人,他們的背景是不同的,有士紳名流,有平民百姓,他們都一起參加革命。反觀今日香港社會,如政改的討論上,各持不同聲音,即使兩方持不同步伐,但只要雙方都向同一目標進發,不帶私心、不為自己撈本錢,真誠地為社會作出貢獻,任何意識形態之爭論都不再重要。此劇的訊息就是表達當社會正在醞釀一些改變或革命時,激進派與緩和派之間的碰撞。」他認為,緩急兩股勢力的交纏,正是古今社會改革推進時的寫照。

「本劇要表達的不是現實人性的醜陋面,而是宣揚昔日不同人為同一個革命奮鬥時精誠的一面,即使他們同樣面對矛盾、張力及鬥爭。」他說《斜》劇雖然不是一套福音劇,但想透過史詩式手法講述中國曾發生的革命歷史,並表達出基督精神,縱然因革命而流血,但人的心仍然非常平安。

如要研究中國近代革命史,不得不認識革命「四大寇」。每當歷史書敘述他們四人的時候,都會刊登一幅五人合照的照片,白Sir便對相中站著的第五人關景良進行研究。原來於關景良是一名基督徒,他因受到同是基督徒的父母反對,認為基督徒只須榮神益人,毋須參與政治革命,而沒有參加革命,最後他只能支持革命,成立「剪辮不易服會」等不同組織。白Sir認為關景良這歷史人物正表達古今基督徒對參與世事的不同取向,亦是《斜》劇所探討的一個訊息。

剛退休朱耀明牧師粉墨登場

擔任嘉賓演員的朱耀明牧師客串飾演劇中王煜初牧師一角,王煜初牧師是全港第一間華人成立及管理的教會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的首任牧師,《斜》劇1月21日的首演日剛好是他正式退休之日,他接受參演的原因是很想將百年前教會及基督徒努力參與革命,在最動盪不安的時代作鹽作光,以自己的生命改變社會的事跡表達出來。《斜》劇的歷史背景以認同民主精神的「大明順天國」為背景,支持民主運動的朱牧師表示,民主制度所強調人人平等、尊重及接納的精神,是合乎聖經的概念。

(記者王麗媚報道)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Urbana宣教會議 建立宣教新一代

24/01/2010 – 9 細罷特月 5770
  【編譯Esther Lam/ cb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