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五旬宗教会的发展与前瞻”的一点反思


吴国杰博士
 

杨天恩,神召神学院礼拜堂主任牧师/羡智领袖学院讲师

阅贵报神召神学院于2009年9月28日举行“香港五旬宗教会的发展与前瞻”教牧领袖讲座之报导,其中有关吴国杰博士的意见,谓“五旬宗的信仰是福音信仰加上灵恩”云云,笔者希望作出一点澄清,以免令广大读者产生误解。

“五旬宗的信仰是福音信仰加上灵恩”?
五旬宗信仰从来不是(或等如)“福音信仰”,更遑论是福音信仰加上灵恩。一般人有这样的看法并不为奇,但在学术和神学上这都是不准确的描述。笔者也曾听闻某些五旬节派的教牧认为,“五旬节派与福音派的信仰是一样的,只是五旬节派说方言而已。”笔者也相信,福音派的人士对这说法也不会全然认同,否则福音派与五旬节派的界线会变得模糊不清。
从教会历史的角度看,五旬节信仰与福音派的信仰究竟是一合流,还是两条分流,仍然有不同的意见。部份福音派学者认为五旬节-灵恩系统应属于福音派的系统之内。有人指出,自1974年第一次洛桑大会,福音派与五旬宗的分野,在北美的教会已越来越少人提出,这确是事实。自从1943年,美国的福音派联盟(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邀请神召会加入后,总会长Thomas Zimmerman更在几年后获选为主席,但神召会一脉的五旬节派也因此渐渐福音派化,甚至在神学上亦从原来比较倾向卫斯理-圣洁传统的观念倾向加尔文派的传统,而教义亦一直沿此路线演变和修订。但这并不能简单地说五旬节信仰就是福音信仰加上灵恩。篇幅所限,笔者未能就合流与分流的问题多加阐释。但笔者比较倾向采取五旬节派与福音派为基督教传统的两大分流之说法。
五旬节信仰在 1901年时订定了基本的教义特色,以说出方言作为得到圣灵浸的凭据,从圣灵得能力为主作见证。故此,在原有教义的特点上,也并不单只重视说方言,其核心重点为得能力作见证。所以五旬节运动在本质上是一个宣教运动而非一个“说方言的运动”。所以1906年爆发的亚苏撒街大复兴,亦表现了强劲浓厚的宣教倾向。事实,时至今日,美国神召总会的宣教工作差不多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这也是现今基督教世界,五旬节信徒大幅增长的原因。

五旬节信仰的重点︰从圣灵得的宣教能力
以宣教能力作为五旬节信仰的重点,亦展示了五旬节信仰跟福音派信仰,和五旬节信仰的近亲--灵恩运动在神学上的分野。
五旬节信仰重视得着“圣灵浸”而非单单是“圣灵充满”;虽然这两个名词在使徒行传可以互换使用,但确切来说有不同的定义。简单说来,圣灵浸是一次历史事件,只会发生一次。耶稣作为施浸者,以圣灵浸信徒(可1:8;徒1:5 ),按五旬节派的教义是,以方言作为凭据。圣灵充满却是一种状态,可视之为五旬宗的虔敬(Pentecostal spirituality),信徒应不断追求,并在信徒的生活中不断发生。在使徒行传的观念中,圣灵充满的状态是关乎得力见证的需要,而与生命成圣没有多大关系。这不是说五旬节派不如福音派一样重视(或有指甚至不重视)成圣生活和基督徒个人品格,只是五旬节派不会以使徒行传对圣灵工作的描述来理解圣灵与成圣的关系。当然,新约圣经中还有其他著作,如约翰传统也谈及圣灵工作,五旬宗信仰传统也重视约翰对圣灵的了解。但不争的事实是,五旬宗以路加的圣灵观作出发点来整理他们的信仰观点。故此,五旬节派以使徒行传1:8为基础,强调透过“在圣灵中的服侍而进入生命更新”,多于好像福音派一样先着重生命成圣来确认/确保服侍的资格。传统五旬节派认为,圣灵加力予信徒使他能完成见证福音的目的,并不受限于他属灵生命的成熟程度--这是恩典的一种表达。当然,一个服侍者怎样回应神的恩典,追求圣洁,也是他个人与神的关系。福音派对圣灵的看法多从改革宗对保罗教义的运用,重视圣灵在生命成圣过程中的角色。因此,与五旬节派对圣灵工作的了解便出现一定的分歧。然而因为过去,五旬节派有福音派化的倾向;美国神召会在过往重整教义的过程中接受了福音派的看法,更改了早期圣洁传统对成圣的看法,故今天的神召会在这方面的观念已混合了改革宗对圣灵在生命成圣中角色的观念。不过,骨子里,神召会一脉的五旬节派,仍然重视圣灵提供事奉能力的看法。故此,在神召会的宣教策略中,亦着重以神迹奇事建立教会,达成宣教的目的。可惜的是,香港的神召会因为对这方面教义的认识并不深入,因此亦难以落实执行,故也令植堂和宣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五旬节的特色。这也解释了吴博士的观察,本港神召会或五旬宗教会发展缓慢的原因。当然教会增长原因颇多,诚如吴博士指出,少数五旬节教会有较佳的增长,但笔者比对香港以外地区五旬节教会的成长,或其他地方具五旬节特色教会的增长,本港增长的五旬节教会,并非由于有效执行教义,而是套用了其他有效的方法。中肯点来说,那些增长不一定有五旬节的精神与灵魂。但无论如何,我们感谢神,这些教会真的增长了!

灵恩派与五旬节派的分别
同样的,今日很多人把五旬宗与灵恩教会统称为“灵恩派”,这种说法过于粗疏,也是约定俗成的谬误。根据于力工牧师的说法,“灵恩”的这个用字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山东大复兴期间,而这种称谓是倾向贬义的。实际上,今日很多信徒使用“灵恩”这字,也是贬多于褒。如果灵恩(或圣灵恩赐)这辞是出于圣经的,也是描述一些圣灵彰显的话(林前12:7),那么充其量这辞只是中性的、有圣经基础的,实在不应用在贬义方面。另方面,灵恩运动,或灵恩派是廿世纪六十年代在基督教历史中的一个现象,就是五旬宗信仰进入了一些传统的教会,基督教大学,甚至是天主教当中。早期的灵恩运动被称为“新五旬节运动” (Neo-Pentecostal Movement),原因是这些灵恩基督徒用五旬节派的神学来解说他们得到圣灵浸的经历。但后来因为五旬节信仰与他们原本信仰的互动和整合,灵恩运动对圣灵工作的解释便有所转移--从得到圣灵浸,以方言作为得能力作见证的凭据,宣教建立教会(路加传统),进到从圣灵得恩赐,造就建立教会(保罗在林前十二至十四章和罗十二章的教导),并使教会能从过于建制化的情况下有所更新,留下更大的空间让圣灵自由带领。因此,对五旬节派来说,方言作为圣灵浸的凭据,是必须的;但灵恩派基于对保罗神学并随之而来的释经前设,方言作为恩赐,不是人人皆有,也就并非必然。从那时候开始,就有灵恩派的天主教、灵恩派的路德会、灵恩派的长老会、灵恩派的圣公会……,但却不会有灵恩派的神召会。所以,在西方世界,灵恩派除了是一个历史中的运动以外,它也是五旬节信仰渗入其他宗派的一种称谓。故此,绝对没有灵恩派的神召会。但今日有趣的是,很多五旬节派教会已经失去了这种身份,变成了灵恩的五旬节派。就好像某些五旬节教会的牧者,声称教会不再公开追求圣灵浸以得到方言的凭据;他们或会鼓励大家在私下用方言祷告。这正好说明了今日很多五旬节教会因为各样的原因,失去了她本有的身份和灵魂。或许当我们今日谈论《香港五旬宗教会的发展与前瞻》时,更应注意这样的一种实况,就是没有教义基础的神学转移或教义真空。这才是今日五旬节信仰发展的真实危机。

展望及前瞻
过去三年,笔者有幸被邀参与由马来西亚神召总会中文部主办的《五旬宗大会》,担当大会讲员。大会每年就不同的主题,重新在神学上讨论现存教义的意义,从而更新教会发展的理论和应用。当地总会面对教义日渐被忽视,甚至教会逐渐为其他教会或群体的信仰同化,笔者深感举行这样的大会才是具是异象性和前瞻性的。或许这几年的聚会未至于尽善尽美,但已引来了当地一些非神召会教会牧长的注意与嘉许。笔者与一些与会牧长商谈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这种信仰的重整使他们更明白自身教会在基督肢体内的特点和贡献,使他们能在教会合一上有更强的参与,在合一中把自己的长处更有效地发挥。过去未有重视宗派的信仰的确使他们失掉了宗派的身份和精神(灵魂)。读者们想有留意,过去十多年,本港不同的宗派,先后重新出版了有关他们宗派的历史和教义的书籍;过去十多年,同时亦是香港福音派教会倾向灵恩化的高峰期。这些出版可能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事实上,过去几年,也有福音派的神学院一再举办特别的讲座,就“灵恩运动”对教会的影响作出神学回应。这些现象无独有偶,正正说明了其他教会确认明白本身教义和精神的重要。本港五旬宗教会及领袖,是否也应傚尤?就上述,盼能抛砖引玉,提出数点俾能引发思考

1.五旬节派教会对自己教会传统的教义和精神清楚认识和掌握吗?
2.我们只是着重教会现在的成长果效,还是我们仍然从我们教会信仰的根本汲取养料,更新我们的信仰,以强化我们教会在合一的基督身体内的特殊贡献吗?
3.我们怎样强化传统对圣灵工作的信仰,从而作出有效的传承,以及与今日注重社关、宣教的教会处境发挥有效的对应,让信徒的属灵生命超越对圣灵个人经历的层次?

但愿以上的讨论能稍稍刺激五旬节派信徒的思绪,重思五旬节派信仰在今日对我们个人及教会的意义。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苏颖智︰伊拉克是末世经济强国

18/11/2009 – 1 基斯流月 5770
  【记者王丽媚报道】苏颖智牧师在最近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