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五旬宗教會的發展與前瞻」的一點反思


吳國傑博士
 

楊天恩,神召神學院禮拜堂主任牧師/羨智領袖學院講師

閱貴報神召神學院於2009年9月28日舉行「香港五旬宗教會的發展與前瞻」教牧領袖講座之報導,其中有關吳國傑博士的意見,謂「五旬宗的信仰是福音信仰加上靈恩」云云,筆者希望作出一點澄清,以免令廣大讀者產生誤解。

「五旬宗的信仰是福音信仰加上靈恩」?
五旬宗信仰從來不是(或等如)「福音信仰」,更遑論是福音信仰加上靈恩。一般人有這樣的看法並不為奇,但在學術和神學上這都是不準確的描述。筆者也曾聽聞某些五旬節派的教牧認為,「五旬節派與福音派的信仰是一樣的,只是五旬節派說方言而已。」筆者也相信,福音派的人士對這說法也不會全然認同,否則福音派與五旬節派的界線會變得模糊不清。
從教會歷史的角度看,五旬節信仰與福音派的信仰究竟是一合流,還是兩條分流,仍然有不同的意見。部份福音派學者認為五旬節-靈恩系統應屬於福音派的系統之內。有人指出,自1974年第一次洛桑大會,福音派與五旬宗的分野,在北美的教會已越來越少人提出,這確是事實。自從1943年,美國的福音派聯盟(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邀請神召會加入後,總會長Thomas Zimmerman更在幾年後獲選為主席,但神召會一脈的五旬節派也因此漸漸福音派化,甚至在神學上亦從原來比較傾向衛斯理-聖潔傳統的觀念傾向加爾文派的傳統,而教義亦一直沿此路線演變和修訂。但這並不能簡單地說五旬節信仰就是福音信仰加上靈恩。篇幅所限,筆者未能就合流與分流的問題多加闡釋。但筆者比較傾向採取五旬節派與福音派為基督教傳統的兩大分流之說法。
五旬節信仰在 1901年時訂定了基本的教義特色,以說出方言作為得到聖靈浸的憑據,從聖靈得能力為主作見證。故此,在原有教義的特點上,也並不單只重視說方言,其核心重點為得能力作見證。所以五旬節運動在本質上是一個宣教運動而非一個「說方言的運動」。所以1906年爆發的亞蘇撒街大復興,亦表現了強勁濃厚的宣教傾向。事實,時至今日,美國神召總會的宣教工作差不多遍及世界每一個角落。這也是現今基督教世界,五旬節信徒大幅增長的原因。

五旬節信仰的重點︰從聖靈得的宣教能力
以宣教能力作為五旬節信仰的重點,亦展示了五旬節信仰跟福音派信仰,和五旬節信仰的近親--靈恩運動在神學上的分野。
五旬節信仰重視得著「聖靈浸」而非單單是「聖靈充滿」;雖然這兩個名詞在使徒行傳可以互換使用,但確切來說有不同的定義。簡單說來,聖靈浸是一次歷史事件,只會發生一次。耶穌作為施浸者,以聖靈浸信徒(可1:8;徒1:5 ),按五旬節派的教義是,以方言作為憑據。聖靈充滿卻是一種狀態,可視之為五旬宗的虔敬(Pentecostal spirituality),信徒應不斷追求,並在信徒的生活中不斷發生。在使徒行傳的觀念中,聖靈充滿的狀態是關乎得力見證的需要,而與生命成聖沒有多大關係。這不是說五旬節派不如福音派一樣重視(或有指甚至不重視)成聖生活和基督徒個人品格,只是五旬節派不會以使徒行傳對聖靈工作的描述來理解聖靈與成聖的關係。當然,新約聖經中還有其他著作,如約翰傳統也談及聖靈工作,五旬宗信仰傳統也重視約翰對聖靈的瞭解。但不爭的事實是,五旬宗以路加的聖靈觀作出發點來整理他們的信仰觀點。故此,五旬節派以使徒行傳1:8為基礎,強調透過「在聖靈中的服侍而進入生命更新」,多於好像福音派一樣先著重生命成聖來確認/確保服侍的資格。傳統五旬節派認為,聖靈加力予信徒使他能完成見證福音的目的,並不受限於他屬靈生命的成熟程度--這是恩典的一種表達。當然,一個服侍者怎樣回應神的恩典,追求聖潔,也是他個人與神的關係。福音派對聖靈的看法多從改革宗對保羅教義的運用,重視聖靈在生命成聖過程中的角色。因此,與五旬節派對聖靈工作的瞭解便出現一定的分歧。然而因為過去,五旬節派有福音派化的傾向;美國神召會在過往重整教義的過程中接受了福音派的看法,更改了早期聖潔傳統對成聖的看法,故今天的神召會在這方面的觀念已混合了改革宗對聖靈在生命成聖中角色的觀念。不過,骨子裡,神召會一脈的五旬節派,仍然重視聖靈提供事奉能力的看法。故此,在神召會的宣教策略中,亦著重以神跡奇事建立教會,達成宣教的目的。可惜的是,香港的神召會因為對這方面教義的認識並不深入,因此亦難以落實執行,故也令植堂和宣教採取了不同的策略,不知不覺中失去了五旬節的特色。這也解釋了吳博士的觀察,本港神召會或五旬宗教會發展緩慢的原因。當然教會增長原因頗多,誠如吳博士指出,少數五旬節教會有較佳的增長,但筆者比對香港以外地區五旬節教會的成長,或其他地方具五旬節特色教會的增長,本港增長的五旬節教會,並非由於有效執行教義,而是套用了其他有效的方法。中肯點來說,那些增長不一定有五旬節的精神與靈魂。但無論如何,我們感謝神,這些教會真的增長了!

靈恩派與五旬節派的分別
同樣的,今日很多人把五旬宗與靈恩教會統稱為「靈恩派」,這種說法過於粗疏,也是約定俗成的謬誤。根據於力工牧師的說法,「靈恩」的這個用字出現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山東大復興期間,而這種稱謂是傾向貶義的。實際上,今日很多信徒使用「靈恩」這字,也是貶多於褒。如果靈恩(或聖靈恩賜)這辭是出於聖經的,也是描述一些聖靈彰顯的話(林前12:7),那麼充其量這辭只是中性的、有聖經基礎的,實在不應用在貶義方面。另方面,靈恩運動,或靈恩派是廿世紀六十年代在基督教歷史中的一個現象,就是五旬宗信仰進入了一些傳統的教會,基督教大學,甚至是天主教當中。早期的靈恩運動被稱為「新五旬節運動」 (Neo-Pentecostal Movement),原因是這些靈恩基督徒用五旬節派的神學來解說他們得到聖靈浸的經歷。但後來因為五旬節信仰與他們原本信仰的互動和整合,靈恩運動對聖靈工作的解釋便有所轉移--從得到聖靈浸,以方言作為得能力作見證的憑據,宣教建立教會(路加傳統),進到從聖靈得恩賜,造就建立教會(保羅在林前十二至十四章和羅十二章的教導),並使教會能從過於建制化的情況下有所更新,留下更大的空間讓聖靈自由帶領。因此,對五旬節派來說,方言作為聖靈浸的憑據,是必須的;但靈恩派基於對保羅神學並隨之而來的釋經前設,方言作為恩賜,不是人人皆有,也就並非必然。從那時候開始,就有靈恩派的天主教、靈恩派的路德會、靈恩派的長老會、靈恩派的聖公會……,但卻不會有靈恩派的神召會。所以,在西方世界,靈恩派除了是一個歷史中的運動以外,它也是五旬節信仰滲入其他宗派的一種稱謂。故此,絕對沒有靈恩派的神召會。但今日有趣的是,很多五旬節派教會已經失去了這種身份,變成了靈恩的五旬節派。就好像某些五旬節教會的牧者,聲稱教會不再公開追求聖靈浸以得到方言的憑據;他們或會鼓勵大家在私下用方言禱告。這正好說明了今日很多五旬節教會因為各樣的原因,失去了她本有的身份和靈魂。或許當我們今日談論《香港五旬宗教會的發展與前瞻》時,更應注意這樣的一種實況,就是沒有教義基礎的神學轉移或教義真空。這才是今日五旬節信仰發展的真實危機。

展望及前瞻
過去三年,筆者有幸被邀參與由馬來西亞神召總會中文部主辦的《五旬宗大會》,擔當大會講員。大會每年就不同的主題,重新在神學上討論現存教義的意義,從而更新教會發展的理論和應用。當地總會面對教義日漸被忽視,甚至教會逐漸為其他教會或群體的信仰同化,筆者深感舉行這樣的大會才是具是異象性和前瞻性的。或許這幾年的聚會未至於盡善盡美,但已引來了當地一些非神召會教會牧長的注意與嘉許。筆者與一些與會牧長商談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表示這種信仰的重整使他們更明白自身教會在基督肢體內的特點和貢獻,使他們能在教會合一上有更強的參與,在合一中把自己的長處更有效地發揮。過去未有重視宗派的信仰的確使他們失掉了宗派的身份和精神(靈魂)。讀者們想有留意,過去十多年,本港不同的宗派,先後重新出版了有關他們宗派的歷史和教義的書籍;過去十多年,同時亦是香港福音派教會傾向靈恩化的高峰期。這些出版可能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事實上,過去幾年,也有福音派的神學院一再舉辦特別的講座,就「靈恩運動」對教會的影響作出神學回應。這些現象無獨有偶,正正說明了其他教會確認明白本身教義和精神的重要。本港五旬宗教會及領袖,是否也應傚尤?就上述,盼能拋磚引玉,提出數點俾能引發思考

1.五旬節派教會對自己教會傳統的教義和精神清楚認識和掌握嗎?
2.我們只是著重教會現在的成長果效,還是我們仍然從我們教會信仰的根本汲取養料,更新我們的信仰,以強化我們教會在合一的基督身體內的特殊貢獻嗎?
3.我們怎樣強化傳統對聖靈工作的信仰,從而作出有效的傳承,以及與今日注重社關、宣教的教會處境發揮有效的對應,讓信徒的屬靈生命超越對聖靈個人經歷的層次?

但願以上的討論能稍稍刺激五旬節派信徒的思緒,重思五旬節派信仰在今日對我們個人及教會的意義。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蘇穎智︰伊拉克是末世經濟強國

18/11/2009 – 1 基斯流月 5770
  【記者王麗媚報道】蘇穎智牧師在最近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