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飘流族到朝圣者

 

文/黄少芬

书名︰寻找心灵的家乡
作者︰巴恩斯(M. Craig Barnes)
译者︰谭晴
出版︰天道
定价︰$85

世界上只有一首歌,当每次在耳边响起,我都会淌泪;说出来有点不好意思,那是别人的国歌。以色列采用十九世纪的一首民谣为国歌,道出了二千年来死心不息的渴望,就是回到锡安。我的感动不只是认同以色列那么简单,听了许多次后,才发现歌曲其实触动了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亦是普世人类的,好像一个无言的人独立于苍茫天地间发出永不歇息的呐喊,那种痛始于被赶逐出伊甸园后,遥遥望向把守入口的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从那一刻起,万物一直叹息,等候完全得赎的日子。我们有圣灵的人,也在等候回归美好家乡,以色列国歌唤起这份神圣的渴望。

巴恩斯不是香港人熟悉的作者,他是美国长老会牧师,也是神学院教授。但以上都不是他写这本书的最重要资格。第一章,他写父亲的葬礼。父亲也是牧师,受人尊重,但在作者年幼之时,抛妻弃子,离家有三十年之久,一直杳无音讯。过身前,孤独地住在流动车屋里,死亡终于结束飘流无定的生活。作者在遗物中,发现父亲在笔记簿最后一页的祷告事项中有他和哥哥的名字,还有跟父亲离婚多年的母亲。他明白到,罪咎感和羞愧阻止了父亲回家。

父亲的葬礼触发作者思考回家的问题,家是什么?谁是今日流浪飘泊的族群?他在牧养工作中遇见许多飘流族,他们的心灵很疲累,不是因为空间的流动,而是在人际关系、工作、生活哲学之间浮荡,不断寻觅新的机会、新的目标,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心灵从没满足,却沈溺于寻找新的恋情、友谊、教会、工作……直到筋疲力竭。比起以前的时代,作者认为今日的人有更多自由、资源、资讯,讽刺的是,却无法过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有人认为欲望是他们的问题,要停止追求便好了,但作者相信欲望反而会引领他们回家,只不过他们不相信可以找到家。作者看穿了飘流族的困境,他们迷失方向,不是因为欲求太大,相反是欲求不够大,用次好的东西代替上好的福份,用下一站假象代替天家的应许。所以飘流族要成为朝圣者,有朝向天家进发的远象。

我们不是已有专业辅导员、医治教导课程可助人脱离困境吗?但作者指出,人们即使接受心理治疗,明白了自己的根源问题,甚至真诚地认罪祷告,也不容易成为新造的人。他认为改变必须从接受饶恕开始,要先有宽恕的恩典才行,因为人已丧失力量去改变自己。接受饶恕,才能除去罪咎感和羞愧,让飘流族走上朝圣的旅程。

整本书告诉我们只有天堂才是真正的家。华人诗歌有〈这世界非我家〉这首歌,有人批评否定世界、一心向往天堂的心态令人逃避地上的责任。过度和极端的心态当然不好,但没有天家的异象,我们只有残缺的国度观,并且注定活在幻灭的盼望中。天家就是那个不能震动的国,值得我们奋不顾身去寻求,但我们需要动力──回家的渴求。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美国小姐选美会︰加州小姐支持传统婚姻失掉后冠

07/05/2009 – 13 以珥月 5769
  【编译陈建仪、黄约书亚/4月22日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