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飄流族到朝聖者

 

文/黃少芬

書名︰尋找心靈的家鄉
作者︰巴恩斯(M. Craig Barnes)
譯者︰譚晴
出版︰天道
定價︰$85

世界上只有一首歌,當每次在耳邊響起,我都會淌淚;說出來有點不好意思,那是別人的國歌。以色列採用十九世紀的一首民謠為國歌,道出了二千年來死心不息的渴望,就是回到錫安。我的感動不只是認同以色列那麼簡單,聽了許多次後,才發現歌曲其實觸動了內心最深處的渴望,亦是普世人類的,好像一個無言的人獨立於蒼茫天地間發出永不歇息的吶喊,那種痛始於被趕逐出伊甸園後,遙遙望向把守入口的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從那一刻起,萬物一直歎息,等候完全得贖的日子。我們有聖靈的人,也在等候回歸美好家鄉,以色列國歌喚起這份神聖的渴望。

巴恩斯不是香港人熟悉的作者,他是美國長老會牧師,也是神學院教授。但以上都不是他寫這本書的最重要資格。第一章,他寫父親的葬禮。父親也是牧師,受人尊重,但在作者年幼之時,拋妻棄子,離家有三十年之久,一直杳無音訊。過身前,孤獨地住在流動車屋裡,死亡終於結束飄流無定的生活。作者在遺物中,發現父親在筆記簿最後一頁的禱告事項中有他和哥哥的名字,還有跟父親離婚多年的母親。他明白到,罪咎感和羞愧阻止了父親回家。

父親的葬禮觸發作者思考回家的問題,家是甚麼?誰是今日流浪飄泊的族群?他在牧養工作中遇見許多飄流族,他們的心靈很疲累,不是因為空間的流動,而是在人際關係、工作、生活哲學之間浮蕩,不斷尋覓新的機會、新的目標,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心靈從沒滿足,卻沈溺於尋找新的戀情、友誼、教會、工作……直到筋疲力竭。比起以前的時代,作者認為今日的人有更多自由、資源、資訊,諷刺的是,卻無法過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有人認為慾望是他們的問題,要停止追求便好了,但作者相信慾望反而會引領他們回家,只不過他們不相信可以找到家。作者看穿了飄流族的困境,他們迷失方向,不是因為欲求太大,相反是欲求不夠大,用次好的東西代替上好的福份,用下一站假象代替天家的應許。所以飄流族要成為朝聖者,有朝向天家進發的遠象。

我們不是已有專業輔導員、醫治教導課程可助人脫離困境嗎?但作者指出,人們即使接受心理治療,明白了自己的根源問題,甚至真誠地認罪禱告,也不容易成為新造的人。他認為改變必須從接受饒恕開始,要先有寬恕的恩典才行,因為人已喪失力量去改變自己。接受饒恕,才能除去罪咎感和羞愧,讓飄流族走上朝聖的旅程。

整本書告訴我們只有天堂才是真正的家。華人詩歌有〈這世界非我家〉這首歌,有人批評否定世界、一心嚮往天堂的心態令人逃避地上的責任。過度和極端的心態當然不好,但沒有天家的異象,我們只有殘缺的國度觀,並且注定活在幻滅的盼望中。天家就是那個不能震動的國,值得我們奮不顧身去尋求,但我們需要動力──回家的渴求。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美國小姐選美會︰加州小姐支持傳統婚姻失掉后冠

07/05/2009 – 13 以珥月 5769
  【編譯陳建儀、黃約書亞/4月22日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