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亵及不雅的定义包含道德元素

 

近期《淫亵及不雅物品管制条例》及《家庭暴力条例》引起争论之处,都在于定义—什么是淫亵?什么是不雅?什么是家庭?

家庭由有亲属关系的人组成
本报出版之时,《家庭暴力条例》仍备受炽热争议。这条例引起争议之处不多,因为阻止家庭暴力是社会共识,但政府却将“家庭”延伸至涵盖同性同居人士,这点就惹来极大争议了。家庭是由有亲属(kinship)关系的人组成,这是最基本及最简单的定义。换句话说,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虽住在一起,却不足以构成家庭。同住宿舍的学生或工友、同住分租柏文(apartment)的朋友,都不能视为是家庭。若把同性同居人士纳入“家庭”的定义,等于承认同性恋伴侣是家庭,为同性“婚姻”开了绿灯,这不得不防。政府若想扩大保护范围,可把条例改名为《居所暴力条例》。这样做就能涵盖一切家庭以外同住的室友。

淫管条例犹如防洪堤坝
至于《淫亵及不雅物品管制条例》的争论,主要在于“淫亵”及“不雅”的定义,以及管制的范围。该条例在21年前制定时,并没有互联网,但如今互联网十分普及,色情物品透过互联网登堂入室,青少年人甚易接触,已非该条例所能管得到。此条例犹如堤坝,防止色情洪水泛滥。色情物品充斥犹如汛情严重,而堤坝日久失修,已出现渗漏情况,须以加高和加固。唯性解放人士认为色情无害,以资讯自由为名主张废除管制,令堤坝有被拆卸之虞。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对“淫亵”及“不雅”的接受程度已有改变,但什么是可予接受,什么是不可接受,两者如何界定成为了争论的焦点。因此为这两个词汇下清晰定义,殊非易事。

影像好坏决定于道德内容
多年前在地铁灯箱见过一个广告,是一个骨瘦如柴的非洲埃塞俄比亚女人坐在荒野的地上,面带愁容。她没有衣服穿,旁边是个非洲孩子,身体消瘦,但肚腹肿胀。看后第一个印象认定这二人是两母子,因埃塞俄比亚饥荒而陷入绝望的困境。那是一个呼吁救济非洲饥荒的公益广告。

第二个印象是个问题︰为什么这个没穿衣服的女人相片可以呈现在地铁的公共空间中?路人似乎不介意灯箱中出现一个赤裸上身瘦骨嶙峋的黑人女人,也没有人驻足观看。假若灯箱中的影像换了是一个身材丰满的白人妙龄女郎,同样没有衣服,背景换了是海滩或卧房,路人的反应大概会很不一样。两个女人同样没穿衣服,却可能引来不同的反应,因为一个是黑人,另一个是白人;一个皮肤粗糙,另一个皮肤嫩白;一个面带愁容,另一个嫣然一笑;一个濒临饿死;另一个如沐春风。

因此,影像的好坏是决定于道德内容,若把道德元素除掉,给“淫亵”及“不雅”下定义就没有什么意义。其实,“淫亵”及“不雅”两个词汇本身就具有负面的道德含意。据《辞海》所说,男女不以礼交谓之淫;亵是行动放荡及不庄重的意思;不雅有庸俗之意。若要给“淫亵”及“不雅”下具体的界线,就要在这两个词汇的字义基础上下功夫。电影《舒特拉名单》有一幕讲到德军要替纳粹集中营内的犹太女人消毒,要她们脱掉衣服。这些裸体镜头,按其道德内容而言,都与淫亵无关。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画面,必定有赤身露体的镜头,有的是活人,有的是尸体,可以说是不雅,但不雅不在于裸体,而在于杀戮的死味。所以遇到裸露的图像,要追问图像的道德含意。

社会需道德文化教育
社会常将性教育和色情混为一谈,前者是生理课,后者是道德文化。虽说性教育是生理课,也涉及道德文化,因性不只是知识,也是行为。性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可为或不可为,都是道德文化的规范。香港需要道德文化教育,社会若摒弃道德准绳,性教育便是空谈,“淫亵”及“不雅”的管制便没有立足点。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基督徒电影人探索科幻电影

09/01/2009 – 13 提别月 5769
  文/时雨 科幻电影在美国历久不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