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年轻化 – 福音戒毒新挑战

 

记者︰黄少芬

禁毒委员会在三月底公布数字,指去年青少年吸毒问题有百分之十三的上升趋势,当中八成是吸食精神科毒品,情况值得关注。

政府同时改用“吸食精神科毒品”以取替惯用字眼“滥用药物”。负责领导青少年毒品问题专责小组的律政司司长黄仁龙解释说,“滥用药物”未能清晰传递吸食精神科毒品的严重后果,青少年容易误以为吸食的只是普通药品,而非毒品。但有精神科医生批评新名称会令精神病人被标签为“吸毒者”,甚至引起抗拒服药的危机。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深民乐Teen会督导主任谢可儿是资深青少年工作者,她认为改名在最初时期可能有阻吓作用,让青少年清楚知道所吸食的是毒品,但长远来说作用可能不大,因为现时青少年太容易获得精神科毒品,而吸食的原因是不快乐和缺乏人生目标,始终要满足这方面的需要,才能遏止吸毒问题。

本港历史最悠久的福音戒毒机构香港晨曦会,总干事叶陈幔利表示,吸食精神科毒品的人的确愈来愈多,而且有年轻化趋势。“后果比吸食白粉更严重,很多人戒掉白粉后,精神恢复健康,没有后遗症;软性毒品虽然戒掉了,但对神经系统造成的伤害却可以是永久的,有些更出现精神问题。”她认为政府应尽量多去中小学宣传吸毒的祸害,改正青少年误以为滥药不是吸毒的错误观念。

福音戒毒向来强调“不靠药物,只靠耶稣”,香港晨曦会仍然在戒除毒瘾上不用药物协助,但由于精神科毒品会导致精神问题,也会把有需要的个案转介到精神科医生,而该会则依照医生吩咐帮助学员接受治疗。

曾于戒毒会工作多年的社工何先生认为,非宗教的戒毒服务其实也有成效,在很短时间内可解决大量吸毒者脱离“身瘾”的问题,有助犯罪率下降,社会因而更稳定。然而,福音戒毒的好处是改变人的素质和价值观,并助人发挥潜能,是脱离“心瘾”的途径,对人有长期的效益。但所付的代价是较昂贵的,受助者的住院期较长,福音戒毒机构也需付出更多时间、心血和资源。他说︰“生命的转变毕竟是长时间的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府两度改用词汇

政府过去沿用“软性毒品”,后来改为“滥用药物”,以免青少年误以为“食软毒”较“吸硬毒”祸害更轻微。今年再度改名,同样基于有效阻遏吸毒年轻化问题的理由,但今次遭受医学界质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所有精神科毒品都是精神病药物

“K仔”、大麻、摇头丸等不是医管局监管的药物,这实际是毒贩制造的“毒品”。“十字架”、“蓝精灵”、“白瓜子”等才是精神科医生处方给病人的“药物”,但若然滥用,才会损害身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写

福音戒毒在香港的历史

根据〈福音戒毒在香港〉的资料,中国最早期的福音戒毒相信是十九世纪席胜魔牧师在山西创立天招局,为吸食鸦片者断瘾。香港最早期的福音戒毒服务是由挪威信义差会在1956年开办的信义会戒毒所,后来在1988年停办。因此,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福音戒毒服务是今年踏入第40年的香港晨曦会,由陈保罗牧师创办,现时由其女儿叶陈幔利担任义务总干事。

什么是福音戒毒?

为福音戒毒下定义并不容易,简单来说,是指采用引伸自圣经的手法去协助吸毒者戒断其对毒品依赖的住院式疗程。由四十年前发展至今,福音戒毒服务虽各有特色,但同样视吸毒为罪,也以传福音为最终目的。

“晨曦会的做法有三步曲,一是先戒断身瘾,三个月内可成功,但还要留下来接受戒断心瘾的一年疗程;二是摸索自己喜爱的工作;三是进修,预备将来投身喜爱的工作。”

叶太称,院友每天有五个小时花在祷告、灵修和读经上,其余时间是学习职业技术、投入劳动工作或参加兴趣活动。根据过往纪录,院友有百分之九十九相信耶稣,而很多在康复后参加同样是陈保罗牧师创立的美门浸信会。

政府在1996年委托香港中文大学对五个福音戒毒服务做评估研究,结果显示有关服务能有效协助戒毒者,政府自1998年起更提供资助。

参考资料︰〈福音戒毒在香港〉,陈瑞璋、张大卫、林希圣、邵日坪合写,2005年在打击药物滥用国际会议上发表。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韩国河用祚牧师访台

08/04/2008 – 3 尼散月 5768
  【台湾《国度复兴报》蔡汶静台北─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