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年輕化 – 福音戒毒新挑戰

 

記者︰黃少芬

禁毒委員會在三月底公佈數字,指去年青少年吸毒問題有百分之十三的上升趨勢,當中八成是吸食精神科毒品,情況值得關注。

政府同時改用「吸食精神科毒品」以取替慣用字眼「濫用藥物」。負責領導青少年毒品問題專責小組的律政司司長黃仁龍解釋說,「濫用藥物」未能清晰傳遞吸食精神科毒品的嚴重後果,青少年容易誤以為吸食的只是普通藥品,而非毒品。但有精神科醫生批評新名稱會令精神病人被標籤為「吸毒者」,甚至引起抗拒服藥的危機。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深中樂Teen會督導主任謝可兒是資深青少年工作者,她認為改名在最初時期可能有阻嚇作用,讓青少年清楚知道所吸食的是毒品,但長遠來說作用可能不大,因為現時青少年太容易獲得精神科毒品,而吸食的原因是不快樂和缺乏人生目標,始終要滿足這方面的需要,才能遏止吸毒問題。

本港歷史最悠久的福音戒毒機構香港晨曦會,總幹事葉陳幔利表示,吸食精神科毒品的人的確愈來愈多,而且有年輕化趨勢。「後果比吸食白粉更嚴重,很多人戒掉白粉後,精神恢復健康,沒有後遺症;軟性毒品雖然戒掉了,但對神經系統造成的傷害卻可以是永久的,有些更出現精神問題。」她認為政府應盡量多去中小學宣傳吸毒的禍害,改正青少年誤以為濫藥不是吸毒的錯誤觀念。

福音戒毒向來強調「不靠藥物,只靠耶穌」,香港晨曦會仍然在戒除毒癮上不用藥物協助,但由於精神科毒品會導致精神問題,也會把有需要的個案轉介到精神科醫生,而該會則依照醫生吩咐幫助學員接受治療。

曾於戒毒會工作多年的社工何先生認為,非宗教的戒毒服務其實也有成效,在很短時間內可解決大量吸毒者脫離「身癮」的問題,有助犯罪率下降,社會因而更穩定。然而,福音戒毒的好處是改變人的素質和價值觀,並助人發揮潛能,是脫離「心癮」的途徑,對人有長期的效益。但所付的代價是較昂貴的,受助者的住院期較長,福音戒毒機構也需付出更多時間、心血和資源。他說︰「生命的轉變畢竟是長時間的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府兩度改用詞彙

政府過去沿用「軟性毒品」,後來改為「濫用藥物」,以免青少年誤以為「食軟毒」較「吸硬毒」禍害更輕微。今年再度改名,同樣基於有效阻遏吸毒年輕化問題的理由,但今次遭受醫學界質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所有精神科毒品都是精神病藥物

「K仔」、大麻、搖頭丸等不是醫管局監管的藥物,這實際是毒販製造的「毒品」。「十字架」、「藍精靈」、「白瓜子」等才是精神科醫生處方給病人的「藥物」,但若然濫用,才會損害身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寫

福音戒毒在香港的歷史

根據〈福音戒毒在香港〉的資料,中國最早期的福音戒毒相信是十九世紀席勝魔牧師在山西創立天招局,為吸食鴉片者斷癮。香港最早期的福音戒毒服務是由挪威信義差會在1956年開辦的信義會戒毒所,後來在1988年停辦。因此,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福音戒毒服務是今年踏入第40年的香港晨曦會,由陳保羅牧師創辦,現時由其女兒葉陳幔利擔任義務總幹事。

甚麼是福音戒毒?

為福音戒毒下定義並不容易,簡單來說,是指採用引伸自聖經的手法去協助吸毒者戒斷其對毒品依賴的住院式療程。由四十年前發展至今,福音戒毒服務雖各有特色,但同樣視吸毒為罪,也以傳福音為最終目的。

「晨曦會的做法有三步曲,一是先戒斷身癮,三個月內可成功,但還要留下來接受戒斷心癮的一年療程;二是摸索自己喜愛的工作;三是進修,預備將來投身喜愛的工作。」

葉太稱,院友每天有五個小時花在禱告、靈修和讀經上,其餘時間是學習職業技術、投入勞動工作或參加興趣活動。根據過往紀錄,院友有百分之九十九相信耶穌,而很多在康復後參加同樣是陳保羅牧師創立的美門浸信會。

政府在1996年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對五個福音戒毒服務做評估研究,結果顯示有關服務能有效協助戒毒者,政府自1998年起更提供資助。

參考資料︰〈福音戒毒在香港〉,陳瑞璋、張大衛、林希聖、邵日坪合寫,2005年在打擊藥物濫用國際會議上發表。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韓國河用祚牧師訪台

08/04/2008 – 3 尼散月 5768
  【台灣《國度復興報》蔡汶靜台北─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