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对访韩的批评


韩国祈祷山上的祷告洞
 

平常心

去年访韩后,有文章及讲座评述访韩过程中一些现象。笔者感受他们爱信徒,相信他们是因误会及未全面了解,所以有这样的评语。动机是好的,但他们的一些话容易引起肢体的疑惑,笔者就此回应,盼望能帮助各访韩肢体慎思明辨。

我个人的立场是,我未必要完全同意别人所有的观念或做法,也可以从他身上得好处,有所学习。例如︰笔者不赞成模仿式地说方言;对于人以使徒自称,笔者亦感到不太舒服;对于积极思想及成功神学,笔者也不完全认同。我亦不完全赞同第一波所有的神学立场──对于方言是圣灵充满必须具备的记号;对于医治是代赎的一部份;对于圣灵的浸是信徒第二个经历,笔者的看法,亦与第一波不同。但这神学上的不同,不拦阻笔者与他们相交,一同事奉,从他们身上学习。若要确定某肢体的神学,没有任何漏洞才可以接受他,那恐怕我们能相交的肢体就很少了。谁没有错!笔者,及评访韩现象的牧者都可能错。但神的丰富常补足我们的缺乏,神恩典常遮盖我们的软弱。就让我们也如此对待别人。

去年曾参与访韩的肢体,多有灵命复兴的,有人去之前要服用抗狂躁抑郁药,每次见心理医生45分钟,就要花上一千元,但访韩回来就痊愈了。有中小型教会,访韩后一年就有五、六位弟兄姊妹奉献全时间事奉主,这是从来未有的。五千人的聚会一定有一些奇怪的现象,然而这只是占小部份。整体来说,有参与访韩的教会,的确从神大得祝福。

以下是评述者提出的一些问题,笔者觉得有必要回应。

一、有关方言的造就性
曾有牧者撰文,认为方言是“建立”自己的自我,不是造就自己。他的论点是将哥多林前书14:4的“造就”,等同哥多林前书8:10的负面意思。这论点有违字义、文法、上下文的释经原则。

哥多林前书14:4“造就”这字原文是oikodomeo。在圣经学者常用的希腊文字典(A Greek-English Lexicon edited by W.F. Arndt & Gingrich)第561页中清楚言明,oikodomeo意思是“有好处,加强、建立”,同一字出现于︰

使徒行传20:32下“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使徒行传9:31上“那时,犹太、加利利、撒马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
哥多林前书8:1下“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
哥多林前书10:23下“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帖撒罗尼迦前书5:11“所以,你们该彼此劝慰,互相建立,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

该注意在这五处oikodomeo意思都是正面的。

论到哥多林前书8:10,这希腊文字典说︰“保罗在此处是讽刺性地用这字,嘲弄这些自以为刚强的人,曾说他们吃肉是建立软弱者的良心。”保罗在哥多林前书14:4的意思若有负面的,他该会用phusioi(puffs up-自高自大),不是用oikodomeo这字。所以,哥多林前书14:4译作“造就自己”是正确的,难怪所有中英文的译本都是译成正面的意思。这位牧者说这经文的意思是负面的,与圣经的原意相违。

二.做个真的福音派
滕近辉牧师曾说,天主教的权威是“圣经加传统”,灵恩派的是“圣经加经验”,唯有福音派的权威是“唯独圣经”。话是这么说,但我们发现,有时候福音派的解经是“圣经加上神学”。这就是说,不知不觉间,解经者是先取决了自己的神学立场,然后将这立场加在圣经的解释上。圣经如何定位圣灵,就是一个例子︰

A.圣经确定圣灵的位份
若用系统性、客观的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来研究新约重视的主题及内容,读者就可以发现,无论按版面、频率、重复、总结、目的性的句子,来分析圣经的内容,就会发现圣经不轻看圣灵外显的能力。旧约提及圣灵128次,76次是涉及 启示性或神迹性的能力 ,17次是涉及创造性或维持生命,17次是涉及将神奇能力加给领袖,15次是描写神将医治神迹赐下。我们若诚实面对圣经,就不难发现初期教会是个灵恩教会 。新约中279段提及圣灵的经文,65次是涉及先知性的启示,72次是涉及圣灵感动下的说话,16次涉及圣灵带动的祷告,35次提及神迹。新约有关信仰或信心的字眼,40%涉及相信医治或其他大能。至于耶稣的神迹奇事,圣经记载的版面,占马太福音40%,马可福音65%,路加福音29%,约翰福音30%,使徒行传27%。

至于导向性的说话(programmatic statement)如︰路加福音4:18-21, 34,使徒行传2:22,10:38,指出主耶稣拓展神国的使命是灵恩性的(路7:21-23),而给门徒的使命亦是灵恩性的(路9:11、10:19,太28:19-20)。教会的使命亦是灵恩性的(徒1:5、8)。总结性的命题亦然──保罗的使命是灵恩性的(徒15:12;罗15:18-20;林前2:4;林后12:12;帖前1:5)。保罗说他在各处传福音都有神迹奇事并圣灵的能力随着(罗15:17-19)。

B.慎防以神学凌驾圣经权威
有些福音派人士,当面对圣经“灵恩”经文及初期教会情况的时候,发现圣经的描述,与教会现况不相符,他们又要坚持自己的传统及神学,一不小心,他们就让自己的神学凌驾圣经权威,释经误差(hermeneutical fallacies)就出现了。最常见的误差如下︰
第一是马丁路德所用的“正典中的正典”,就是把某些经文的地位提升,将其余的降为次要。以自己的神学来判断圣经内什么是“边缘主题”,那部份是次等主题。之后又用这些“正典主题”来巩固自己的神学立场。人不察觉这是循环论证,便笃信不疑。
第二,就是用时代论或停止论的方式将某些经文废掉,把神迹奇事及圣灵的能力,批成现今不会发生的事,认为现今的神迹奇事及圣灵恩赐是不正常的。时代论及停止论,是某些神学派别的立场,不是不争的事实,以这方法废掉一些经文,这也是以神学凌驾圣经权威。

第三,就是以书信来解释叙述文。他们认为福音书及使徒行传是叙述文,无“先例性”的权威(paradigmatic significance)。而保罗及彼得书信是教导性,所以有权威(normative)。笔者认为,就算论说文较叙述文立场更清晰,释经者最少必须接受超自然现象为圣经所认可的事情(legitimate part of Christianity),而不是他们所认为的旁门左道。

任何人在释经时,若带着强烈的负面情绪或主见,情绪会影响释经的客观性,这个危机,无论是福音派、灵恩派都可能陷入。要避免这个,我们就当耐心听异见人士的看法,又反复在神面前祷告,求神挪去自己的盲点,扩阔我们的胸襟,以致我们能“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弗3:17)。

三.教会传统的位置
很多时候,福音派反对某种做法,不是根据圣经,乃是认为︰“这不是我们教会的传统和习惯。”到底教会传统的位置是什么?又有多重要?

圣经单一出现的例子,不一定是我们的典范。初期教会用摇签的方式选出马提亚,我们不该认为选领袖,就必须采用这方式。圣经没有的,也不能说“绝不容许”。福音派许多的活动,同样都是没有圣经先例的。例如︰举手决志信主、行出来决志信主、传奉献袋、受浸后才可领圣餐、牧师才可施餐、主日学、周三开祈祷会等,都是没有圣经先例的。为何今天我们以这些为金科玉律,是因为这是教会传统的做法。

其实,福音派在这方面是自相矛盾的。有时人会以叙述文为次要的,有时又认为“没有先例”,所以就不容许某些现象出现。福音派容许自己按传统做事,为何不容许灵恩派这样做呢?焉知灵恩派也有在教会历史中的习惯及传统︰在教会复兴史中,不就有人仆倒、在悔罪时痛哭,或经历神的爱 、在听到有关地狱的信息时大哭,有人被神能力击倒 、亦有人经历神用图像对他说话(如宋尚节先生),能在带领聚会时,将人心中的隐情说出等 。

我们不能单凭圣经无先例一句话就定罪某些现象,乃是要问,这些现象与圣经一统大体方向是否捣合(如主日学是教导的一个渠道,所以与圣经方向湍合),是否带来生命的改变(如举手决志)。至于习惯抑或不习惯的问题,那是性格与喜好的问题,不是真理问题。笔者认为“被圣灵击倒”此现象本身并非重要,亦无意为“被圣灵击倒”作任何辩护。笔者认为“被圣灵击倒”是灵恩运动中的一个习惯。若接受祷告者是站着领受,当圣灵工作,人就软下来,自然倒下。其实只要让人坐着接受祷告,在圣灵工作下,不会有“仆倒”的现象,人只会安静地坐着接受神的临在。你不喜欢有“被圣灵击倒”,我就请会众都坐下来就是了,又有何妨呢。最重要的事,这人在圣灵工作后,有否生命的改变。每个宗派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我们彼此尊重就是了。
,
四.灵恩现象是催眠结果?
有人怀疑灵恩现象是催眠的结果。他们指出︰“当人重复讲述同一句话,或同唱短歌多次,重复一种动作,都有助人进入催眠状态。”他们说在不少灵恩聚会中,讲员呼吁人“先经历,后分析”、“放下思维分析”、“开放自己浸入圣灵的恩膏中”等。他们认为这些说话的目的,是叫人“不要分析眼前所发生的事”,而这是传统催眠术的基本步骤。

若“当人重复讲述同一句话,或同唱短歌多次,重复一种动作,都有助人进入催眠状态。”那么《耶稣祷文》就是最该防范的催眠术了。这简单的句子“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求你垂怜我这罪人。”(Lord Jesus Christ, Son of God, have mercy upon me, a sinner.),帮助了千千万万的信徒。教导者要求祷告者宁静地、缓慢地、专注地持续重复这祷文。将整个心思、期待、信念和爱都投注在耶稣基督身上,进入一切思想和图像都消失的状态,单纯地与主契合祈祷。这祷告的操练成功之处,在乎帮助人心思集中于耶稣身上,忘怀所有一切。操练者视喜乐与悲伤,甚至好的念头为一种阻碍,一些分心的思想。教练会说︰“当你深爱一个人时,不需停下来去默想或分析为什么爱她/他,就单单以全心去爱她/他。”从这角度,耶稣祷文岂不是心理作用?泰泽的歌咏与祷告,岂不是超级镇定剂?

聚会是否有催眠的成份,我们可以逐一验证。虽然有学者质疑“催眠状况”的实质 ,但基本上催眠还是有一些典型做法及迹象,让我们去比较催眠术及灵恩聚会。例如︰灵恩聚会的讲员有否叫会众聚焦在一些物件上,有否不断叫你放松,叫你听他的声音?讲道后祷告的时间,是否足够做典型催眠?讲员是否受过催眠训练,以致能一下子催眠几百个不同承受性的人?带领聚会者有否说控制思想引发动作的建议(ideomotor suggestion),像“我数X下,你们都要倒下。”之类的话?聚会有否挑战性的建议(challenge suggestion)像“你们都起不来,直等到我说你们可以起来”之类的话,聚会后有否失忆及扭曲事实的现象(hallucination, memory distortion, amnesia)如︰不知道整个聚会中,自己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凡此总总,都是催眠中重要的特征。灵恩聚会中没有这些特征,我们不可以轻易说灵恩现象是催眠的结果。

还有一样可以测试的,就是量度对像对催眠的接受性︰我们可以测试在灵恩聚会中有经历的人,是否在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的十二项反应显示对催眠有高的接受性,建立其相互关连性(correlation)。无论如何,质疑者有责任提出其他确实的证明,才可以说灵恩现象是催眠的结果(the burden of proof rests on him)。华人教会有识之士很多,欢迎加入这讨论。
笔者所参加的灵恩聚会,并没有以上的情况。聚会者通常只是在台上说︰“圣灵啊,我们欢迎你来。”通常在这些特别聚会中,参加者会把思想集中在神的身上,渴慕 、亲近主,亦容让神在自己身上自由运行,或指正、或劝慰、或感动、都由 作主。之后,信徒的见证是︰神用圣经、藉圣灵帮助他,祝福他。我们需要访问当事人,他以前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些现象中,神在他身上做了什么?之后,他的改变又怎样?灵恩现象的质疑者,只是按现象描述,并未了解其真相,实在可惜。

五.须防范化约主义
除非证据确凿,我们不能随便将一些自己不理解的现象,冠以“心理作用”的名词。这个滑坡,我们不能随便上。

若人要用心理学质疑基督徒的经历,人可以说教会历史的大复兴中,那些痛苦流泪的悔改,是集体竭斯底里;激昂的讲道是煽动群众的手法。再在这滑坡往下去,就是说浸礼不是与基督同埋葬的圣礼(sacrament),乃是生命的俗礼(rites of passage),是透过仪式,使成员获得身份和社会地位,而透过礼仪的体验,使当事人产生新的身份认同而已。而退修会则是把日常的秩序、权利、义务重新安排,与平日相反,带进改变后,再以恢复常态作结束。凡此总总,都是用不同学科的理论解释信仰。这种化约主义(reductionism),用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的思维,套在基督教活动中,把基督教变成一些无实质的现象。

笔者说,我们不能随便上化约主义(reductionism)的滑坡,因为在这滑坡的尽头,基督教的信仰就只剩下人类学家定盖尔茨(Clifford Geertz)在《作为文化系统的宗教》中对宗教的定义 ──“宗教是一符号体系,是借着宗教神话和宗教仪式和图像、团体生活,建构一个极有能力、具说服力及恒常的气氛与动力,并建立一个存在的秩序。宗教在此加上浓厚的真实感,叫人觉得这些气氛及动力好像非常具体。”我们要小心,推翻了灵恩现象,会牵连所有能帮助人经历神的教会活动,这些活动都会被质疑、被推翻。最后,基督教就只剩下一套理论与哲学而已。

总结
在结束时,笔者倒想感谢这些评述者的提醒。他们的回应,提醒在圣灵运动中的信徒,要熟圣经,要读神学。不然,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人就不知该如何决定自己的立场。笔者也要感谢他们忠诚的提醒,像“圣经永远是神足够的启示及最高权威,任何的先知预言不可被看作有圣经般的权威地位”的话,是非常中肯及管用的。
教会内一定有不成熟的表现,但补救的方法,不是禁止及封杀,乃是像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做法,在爱中教导。愿神借着彼此的提醒,叫我们能在神的丰富中迈进。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巴勒来港主领琴与金香炉敬拜聚会

22/08/2006 – 28 埃波月 5766
      沙田葡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