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對訪韓的批評


韓國祈禱山上的禱告洞
 

平常心

去年訪韓後,有文章及講座評述訪韓過程中一些現象。筆者感受他們愛信徒,相信他們是因誤會及未全面瞭解,所以有這樣的評語。動機是好的,但他們的一些話容易引起肢體的疑惑,筆者就此回應,盼望能幫助各訪韓肢體慎思明辨。

我個人的立場是,我未必要完全同意別人所有的觀念或做法,也可以從他身上得好處,有所學習。例如︰筆者不贊成模仿式地說方言;對於人以使徒自稱,筆者亦感到不太舒服;對於積極思想及成功神學,筆者也不完全認同。我亦不完全贊同第一波所有的神學立場──對於方言是聖靈充滿必須具備的記號;對於醫治是代贖的一部份;對於聖靈的浸是信徒第二個經歷,筆者的看法,亦與第一波不同。但這神學上的不同,不攔阻筆者與他們相交,一同事奉,從他們身上學習。若要確定某肢體的神學,沒有任何漏洞才可以接受他,那恐怕我們能相交的肢體就很少了。誰沒有錯!筆者,及評訪韓現象的牧者都可能錯。但神的豐富常補足我們的缺乏,神恩典常遮蓋我們的軟弱。就讓我們也如此對待別人。

去年曾參與訪韓的肢體,多有靈命復興的,有人去之前要服用抗狂躁抑鬱藥,每次見心理醫生45分鐘,就要花上一千元,但訪韓回來就痊癒了。有中小型教會,訪韓後一年就有五、六位弟兄姊妹奉獻全時間事奉主,這是從來未有的。五千人的聚會一定有一些奇怪的現象,然而這只是佔小部份。整體來說,有參與訪韓的教會,的確從神大得祝福。

以下是評述者提出的一些問題,筆者覺得有必要回應。

一、有關方言的造就性
曾有牧者撰文,認為方言是「建立」自己的自我,不是造就自己。他的論點是將哥多林前書14:4的「造就」,等同哥多林前書8:10的負面意思。這論點有違字義、文法、上下文的釋經原則。

哥多林前書14:4「造就」這字原文是oikodomeo。在聖經學者常用的希臘文字典(A Greek-English Lexicon edited by W.F. Arndt & Gingrich)第561頁中清楚言明,oikodomeo意思是「有好處,加強、建立」,同一字出現於︰

使徒行傳20:32下「這道能建立你們,叫你們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
使徒行傳9:31上「那時,猶太、加利利、撒馬利亞各處的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
哥多林前書8:1下「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
哥多林前書10:23下「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帖撒羅尼迦前書5:11「所以,你們該彼此勸慰,互相建立,正如你們素常所行的。」

該注意在這五處oikodomeo意思都是正面的。

論到哥多林前書8:10,這希臘文字典說︰「保羅在此處是諷刺性地用這字,嘲弄這些自以為剛強的人,曾說他們吃肉是建立軟弱者的良心。」保羅在哥多林前書14:4的意思若有負面的,他該會用phusioi(puffs up-自高自大),不是用oikodomeo這字。所以,哥多林前書14:4譯作「造就自己」是正確的,難怪所有中英文的譯本都是譯成正面的意思。這位牧者說這經文的意思是負面的,與聖經的原意相違。

二.做個真的福音派
滕近輝牧師曾說,天主教的權威是「聖經加傳統」,靈恩派的是「聖經加經驗」,唯有福音派的權威是「唯獨聖經」。話是這麼說,但我們發現,有時候福音派的解經是「聖經加上神學」。這就是說,不知不覺間,解經者是先取決了自己的神學立場,然後將這立場加在聖經的解釋上。聖經如何定位聖靈,就是一個例子︰

A.聖經確定聖靈的位份
若用系統性、客觀的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來研究新約重視的主題及內容,讀者就可以發現,無論按版面、頻率、重覆、總結、目的性的句子,來分析聖經的內容,就會發現聖經不輕看聖靈外顯的能力。舊約提及聖靈128次,76次是涉及 啟示性或神跡性的能力 ,17次是涉及創造性或維持生命,17次是涉及將神奇能力加給領袖,15次是描寫神將醫治神跡賜下。我們若誠實面對聖經,就不難發現初期教會是個靈恩教會 。新約中279段提及聖靈的經文,65次是涉及先知性的啟示,72次是涉及聖靈感動下的說話,16次涉及聖靈帶動的禱告,35次提及神跡。新約有關信仰或信心的字眼,40%涉及相信醫治或其他大能。至於耶穌的神跡奇事,聖經記載的版面,占馬太福音40%,馬可福音65%,路加福音29%,約翰福音30%,使徒行傳27%。

至於導向性的說話(programmatic statement)如︰路加福音4:18-21, 34,使徒行傳2:22,10:38,指出主耶穌拓展神國的使命是靈恩性的(路7:21-23),而給門徒的使命亦是靈恩性的(路9:11、10:19,太28:19-20)。教會的使命亦是靈恩性的(徒1:5、8)。總結性的命題亦然──保羅的使命是靈恩性的(徒15:12;羅15:18-20;林前2:4;林後12:12;帖前1:5)。保羅說他在各處傳福音都有神跡奇事並聖靈的能力隨著(羅15:17-19)。

B.慎防以神學凌駕聖經權威
有些福音派人士,當面對聖經「靈恩」經文及初期教會情況的時候,發現聖經的描述,與教會現況不相符,他們又要堅持自己的傳統及神學,一不小心,他們就讓自己的神學凌駕聖經權威,釋經誤差(hermeneutical fallacies)就出現了。最常見的誤差如下︰
第一是馬丁路德所用的「正典中的正典」,就是把某些經文的地位提升,將其餘的降為次要。以自己的神學來判斷聖經內甚麼是「邊緣主題」,那部份是次等主題。之後又用這些「正典主題」來鞏固自己的神學立場。人不察覺這是循環論證,便篤信不疑。
第二,就是用時代論或停止論的方式將某些經文廢掉,把神跡奇事及聖靈的能力,批成現今不會發生的事,認為現今的神跡奇事及聖靈恩賜是不正常的。時代論及停止論,是某些神學派別的立場,不是不爭的事實,以這方法廢掉一些經文,這也是以神學凌駕聖經權威。

第三,就是以書信來解釋敘述文。他們認為福音書及使徒行傳是敘述文,無「先例性」的權威(paradigmatic significance)。而保羅及彼得書信是教導性,所以有權威(normative)。筆者認為,就算論說文較敘述文立場更清晰,釋經者最少必須接受超自然現象為聖經所認可的事情(legitimate part of Christianity),而不是他們所認為的旁門左道。

任何人在釋經時,若帶著強烈的負面情緒或主見,情緒會影響釋經的客觀性,這個危機,無論是福音派、靈恩派都可能陷入。要避免這個,我們就當耐心聽異見人士的看法,又反覆在神面前禱告,求神挪去自己的盲點,擴闊我們的胸襟,以致我們能「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弗3:17)。

三.教會傳統的位置
很多時候,福音派反對某種做法,不是根據聖經,乃是認為︰「這不是我們教會的傳統和習慣。」到底教會傳統的位置是甚麼?又有多重要?

聖經單一出現的例子,不一定是我們的典範。初期教會用搖簽的方式選出馬提亞,我們不該認為選領袖,就必須採用這方式。聖經沒有的,也不能說「絕不容許」。福音派許多的活動,同樣都是沒有聖經先例的。例如︰舉手決志信主、行出來決志信主、傳奉獻袋、受浸後才可領聖餐、牧師才可施餐、主日學、週三開祈禱會等,都是沒有聖經先例的。為何今天我們以這些為金科玉律,是因為這是教會傳統的做法。

其實,福音派在這方面是自相矛盾的。有時人會以敘述文為次要的,有時又認為「沒有先例」,所以就不容許某些現象出現。福音派容許自己按傳統做事,為何不容許靈恩派這樣做呢?焉知靈恩派也有在教會歷史中的習慣及傳統︰在教會復興史中,不就有人仆倒、在悔罪時痛哭,或經歷神的愛 、在聽到有關地獄的信息時大哭,有人被神能力擊倒 、亦有人經歷神用圖像對他說話(如宋尚節先生),能在帶領聚會時,將人心中的隱情說出等 。

我們不能單憑聖經無先例一句話就定罪某些現象,乃是要問,這些現象與聖經一統大體方向是否搗合(如主日學是教導的一個渠道,所以與聖經方向湍合),是否帶來生命的改變(如舉手決志)。至於習慣抑或不習慣的問題,那是性格與喜好的問題,不是真理問題。筆者認為「被聖靈擊倒」此現象本身並非重要,亦無意為「被聖靈擊倒」作任何辯護。筆者認為「被聖靈擊倒」是靈恩運動中的一個習慣。若接受禱告者是站著領受,當聖靈工作,人就軟下來,自然倒下。其實只要讓人坐著接受禱告,在聖靈工作下,不會有「仆倒」的現象,人只會安靜地坐著接受神的臨在。你不喜歡有「被聖靈擊倒」,我就請會眾都坐下來就是了,又有何妨呢。最重要的事,這人在聖靈工作後,有否生命的改變。每個宗派都有其獨特的傳統,我們彼此尊重就是了。
,
四.靈恩現象是催眠結果?
有人懷疑靈恩現象是催眠的結果。他們指出︰「當人重覆講述同一句話,或同唱短歌多次,重覆一種動作,都有助人進入催眠狀態。」他們說在不少靈恩聚會中,講員呼籲人「先經歷,後分析」、「放下思維分析」、「開放自己浸入聖靈的恩膏中」等。他們認為這些說話的目的,是叫人「不要分析眼前所發生的事」,而這是傳統催眠術的基本步驟。

若「當人重覆講述同一句話,或同唱短歌多次,重覆一種動作,都有助人進入催眠狀態。」那麼《耶穌禱文》就是最該防範的催眠術了。這簡單的句子「主耶穌基督,神的兒子,求你垂憐我這罪人。」(Lord Jesus Christ, Son of God, have mercy upon me, a sinner.),幫助了千千萬萬的信徒。教導者要求禱告者寧靜地、緩慢地、專注地持續重複這禱文。將整個心思、期待、信念和愛都投注在耶穌基督身上,進入一切思想和圖像都消失的狀態,單純地與主契合祈禱。這禱告的操練成功之處,在乎幫助人心思集中於耶穌身上,忘懷所有一切。操練者視喜樂與悲傷,甚至好的念頭為一種阻礙,一些分心的思想。教練會說︰「當你深愛一個人時,不需停下來去默想或分析為甚麼愛她/他,就單單以全心去愛她/他。」從這角度,耶穌禱文豈不是心理作用?泰澤的歌詠與禱告,豈不是超級鎮定劑?

聚會是否有催眠的成份,我們可以逐一驗證。雖然有學者質疑「催眠狀況」的實質 ,但基本上催眠還是有一些典型做法及跡象,讓我們去比較催眠術及靈恩聚會。例如︰靈恩聚會的講員有否叫會眾聚焦在一些物件上,有否不斷叫你放鬆,叫你聽他的聲音?講道後禱告的時間,是否足夠做典型催眠?講員是否受過催眠訓練,以致能一下子催眠幾百個不同承受性的人?帶領聚會者有否說控制思想引發動作的建議(ideomotor suggestion),像「我數X下,你們都要倒下。」之類的話?聚會有否挑戰性的建議(challenge suggestion)像「你們都起不來,直等到我說你們可以起來」之類的話,聚會後有否失憶及扭曲事實的現象(hallucination, memory distortion, amnesia)如︰不知道整個聚會中,自己做了甚麼,發生了甚麼事。凡此總總,都是催眠中重要的特徵。靈恩聚會中沒有這些特徵,我們不可以輕易說靈恩現象是催眠的結果。

還有一樣可以測試的,就是量度對像對催眠的接受性︰我們可以測試在靈恩聚會中有經歷的人,是否在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的十二項反應顯示對催眠有高的接受性,建立其相互關連性(correlation)。無論如何,質疑者有責任提出其他確實的證明,才可以說靈恩現象是催眠的結果(the burden of proof rests on him)。華人教會有識之士很多,歡迎加入這討論。
筆者所參加的靈恩聚會,並沒有以上的情況。聚會者通常只是在台上說︰「聖靈啊,我們歡迎你來。」通常在這些特別聚會中,參加者會把思想集中在神的身上,渴慕 、親近主,亦容讓神在自己身上自由運行,或指正、或勸慰、或感動、都由 作主。之後,信徒的見證是︰神用聖經、藉聖靈幫助他,祝福他。我們需要訪問當事人,他以前的問題是甚麼?在這些現象中,神在他身上做了甚麼?之後,他的改變又怎樣?靈恩現象的質疑者,只是按現象描述,並未瞭解其真相,實在可惜。

五.須防範化約主義
除非證據確鑿,我們不能隨便將一些自己不理解的現象,冠以「心理作用」的名詞。這個滑坡,我們不能隨便上。

若人要用心理學質疑基督徒的經歷,人可以說教會歷史的大復興中,那些痛苦流淚的悔改,是集體竭斯底裡;激昂的講道是煽動群眾的手法。再在這滑坡往下去,就是說浸禮不是與基督同埋葬的聖禮(sacrament),乃是生命的俗禮(rites of passage),是透過儀式,使成員獲得身份和社會地位,而透過禮儀的體驗,使當事人產生新的身份認同而已。而退修會則是把日常的秩序、權利、義務重新安排,與平日相反,帶進改變後,再以恢復常態作結束。凡此總總,都是用不同學科的理論解釋信仰。這種化約主義(reductionism),用宗教社會學、宗教人類學的思維,套在基督教活動中,把基督教變成一些無實質的現象。

筆者說,我們不能隨便上化約主義(reductionism)的滑坡,因為在這滑坡的盡頭,基督教的信仰就只剩下人類學家定蓋爾茨(Clifford Geertz)在《作為文化系統的宗教》中對宗教的定義 ──「宗教是一符號體系,是藉著宗教神話和宗教儀式和圖像、團體生活,建構一個極有能力、具說服力及恆常的氣氛與動力,並建立一個存在的秩序。宗教在此加上濃厚的真實感,叫人覺得這些氣氛及動力好像非常具體。」我們要小心,推翻了靈恩現象,會牽連所有能幫助人經歷神的教會活動,這些活動都會被質疑、被推翻。最後,基督教就只剩下一套理論與哲學而已。

總結
在結束時,筆者倒想感謝這些評述者的提醒。他們的回應,提醒在聖靈運動中的信徒,要熟聖經,要讀神學。不然,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時,人就不知該如何決定自己的立場。筆者也要感謝他們忠誠的提醒,像「聖經永遠是神足夠的啟示及最高權威,任何的先知預言不可被看作有聖經般的權威地位」的話,是非常中肯及管用的。
教會內一定有不成熟的表現,但補救的方法,不是禁止及封殺,乃是像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做法,在愛中教導。願神藉著彼此的提醒,叫我們能在神的豐富中邁進。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巴勒來港主領琴與金香爐敬拜聚會

22/08/2006 – 28 埃波月 5766
      沙田葡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