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 正视学童情绪

近期社会发生多宗学童跳楼自杀事件,而且年龄越趋年轻化,引起社会各界的巨大回响及忧虑。学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似乎日趋严重,为了回应社会对学童的关注,香港基督教辅导学院于2月26日举办了“救救孩子——认识青少年抑郁及自杀防治”专题讲座,由专业精神科医生廖广申分享青少年抑郁症和自杀的成因与治疗方法,期望帮助更多青少年走出自杀的阴郁,重获生命的盼望。

青少年抑郁及自杀成因

廖广申医生指出,很多人尝试去归纳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会归咎于社会制度或学业等单一因素,但其实有很多因素影响青少年的自杀行为。首先要考虑的是青少年的个人问题,包括过分完美主义,不能接受改变等。其次,是父母及家庭因素,有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很多家庭的负面对待,伤痛没有适当处理。而有些父母,则太过被动去迁就孩子,令孩子的生命在温室环境下,欠缺推动力。另外,就是学校及教育的因素。现在孩子学业压力太大及教育制度不理想,令家长非常担心孩子将来的出路,对孩子催逼过紧。所有这些都是会令青少年压力过大,以致出现抑郁的情况。

当青少年出现抑郁,会失去自信及思想悲观,再严重些就会可能因明明与自己无关的事而内疚自责,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有时身边人不经意说了类似的说话,都会无形中灌输了他们没有价值的想法。最后,抑郁最严重的境况就是绝望,唯一会想到的就是死。廖医生团队曾在香港的中学做过调查,大概有10%的青少年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数字惊人。今时今日,媒体报道了几十宗自杀死亡个案,很多人觉得很担心,觉得情况很严峻。但廖医生指出,其实有很多的自杀个案是媒体没有报道的,有些人是自杀被救回,有些人还在浮浮沈沈,生命处于最低处。我们不单单去帮助最需要,或者最明显的那群青少年,有很多人是隐形,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没有被留意到。

媒体的影响及家长的回应

廖医生又指出,现时值得注意的是,媒体的影响及家长如何回应。很多媒体在报道自杀新闻时,很详细的讲述当事人的自杀经过,甚至画出图画。例如,两年前发生的一连串自杀个案,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一个屋邨上午有人跳楼,接着下午及第二日都出现其他跳楼个案,自杀行为是会传染及潜移默化的。如青少年身边有同学跳楼,不经意间可能会影响他,尤其当他觉得自己和自杀者背景相似,感到自己和他面对同样的问题。他看见同学离开了世界,很多人会怀念追思这个同学,就会错误认为自杀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选择。

所以,我们要思考,如何避免这些不健康想法及文化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究竟我们是否从小给孩子灌输,无论怎样都不能拿走自己的生命,这永远是错的,绝对不能做的?有时我们要反思自己是否讲得清楚及强调。如果有一宗自杀新闻出现,家长应该学习如何回应孩子的困惑,不应该避而不谈,这是父母的最好机会去做生命教育,让孩子意识到生命好宝贵,是不能回头的,这才是正确的回应态度。

如何对待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

廖医生提出,有自杀倾向的人是有迹可寻的,例如会问很多关于生死的问题。而我们关心青少年,其实可以主动问他们,你是否想过不做人了呢?有些人会觉得这样问,是否会提醒了他自杀的想法?但研究发现,主动发问反而会减少自杀风险。原因是当别人尝试去问,他就会发现原来不是只有自己这样想,就会主动讲出心声。如果不问,他们反而会害怕吓到别人,因为不知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直接问,很多时候他们会诚实讲出自己的想法。

另外,大部分人产生自杀的冲动,通常都是一两日之间的事。例如,警察多数都可以劝那些想跳楼自杀的人下来。如果企图自杀者在想跳楼的那一刻被劝下来,再有适当的辅导介入,很多都会成功康复。很多自杀成功的人都是很可惜的,因为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和关心,他们以为自己的问题很难解决,在那个最难的关口未能过去。廖医生说,他见过很多自杀未遂被救回的人,康复之后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正常人,甚至会觉得当时的自己很愚蠢。

如果我们想帮助这些青少年,需要足够的时间及信任,在舒适的环境中让他们慢慢讲,令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包容与接纳,不要太快判断及给答案,他们才会讲出自己想法。因为他们现在可能很乱很矛盾,只想到死,我们尝试去给他们一个选择,劝他先好好想想,让他冷静下来,提醒他有些问题未解决,给他一些挑战,希望他暂时搁置自杀想法。如果他答应你,通常都会做到守诺言。因为大部分自杀的人都是矛盾的,所以令他冷静想一想,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我们需要令想自杀的人保持一个动力和信心自己去找答案,继续行下去。

培育孩子的正确心态

父母应该从小教导孩子,学习为自己负责,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要自己去努力,从小让他看见,读不读书应该是自己决定和选择,理想状态应该是孩子比家长更紧张自己的事情。虽然这样的教育过程很难而漫长,但当孩子继续成长,读到大学、博士,其实都是要靠父母小时候的教育,如他们没有自我追求及自律,就会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们完全不觉得是自己的责任。让孩子懂得自己想要的,就要努力追求,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当然这些教育及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需要父母锲而不舍及互相配合,从小持之以恒的灌输,运用父母的权柄去教育及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真正顺服。圣经里有提到,应该从小教导孩子做人,而不是长大才慢慢改变。如果小时候只注重学业特长的学习,而不是品格的发展,正正就是没有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培育。

(记者莫岚报道)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国度1分钟(25) – 苦路 传统、圣经与考古路线对比

12/03/2017 – 14 亚达月 5777
普通话版影片: 苦路 传统、圣经与考古路线对比 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