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由于普世学生宣教运动的发展,19-20世纪期间差派到中国的学生宣教士,推动了福音的传播和中国教会的建立,以及兴起中国年青人的福音运动。 |
|
1806年 | 干草堆祷告会,被视为随后一个世纪海外传教差会发展的开创性事件。 |
1810年 | “美国海外布道会”成立,30年内649位传教士被差到海外。 |
1844年 | 威连斯(George Williams)在伦敦创立基督教青年会(YMCA)。 |
1885年 | 著名的“剑桥七杰”献身中国内地会,来华宣教。 |
1888年 | 穆德(John R. Mott)成立“学生志愿海外宣道团”,掀起了影响长远的大学生志愿运动。1920年举办的宣教大会,有来自949个大学的6890位学生参加。1888-1938的50年内推动2万5百位学生至海外宣教。 |
华人青年宣教运动 |
|
1876年 | 基督教青年会在上海成立第一个青年会。 |
1909年 | 丁立美牧师在山东广文书院(后齐鲁大学)开奋兴布道会,受感学生组成布道组织,初命名中华学生义勇布道团,后改学生立志布道团。 |
1927年 | 男女青年会和学生立志布道团联合筹建“中国基督徒学生运动”(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
1945年 | 中国各大学基督徒学生联合会(简称学联)成立,重庆南山举办全国各大学基督徒学生第一届夏令会。 |
1956年 | 传教士艾得理抵达香港,担任第一届国际学生福音团契(IFES)远东区总干事,学生福音团契正式成立。 |
1962年 | 全台湾各地学生工作联合成立为校园福音团契。各大、中学的团契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校园内的福音工作扩展甚速。 |
1973年 | 香港突破机构成立,翌年推出《突破杂志》,以抗衡文化、逆流而上为使命。两年后成立辅导中心,以及发展影音工作。 |
1983年 | 宇宙光传播中心成立,以文字视听、关怀辅导、艺术文化、社会参与、学术研究等方式见证基督。 |
1994年 | 香港科技大学举办的大专及毕业生使命承担营,建立了一代信徒,促使一波学生使命醒觉,兴起并训练青年于各行业职场中见证主。 |
40年代 中国学生福音运动 |
社会背景 : 1937年日本侵华,为了逃避战祸,不少华北和华东的大学迁徙至四川重庆、成都、贵州贵阳或云南昆明等西南省市复办。
关键时刻: 重庆全国各大学基督徒学生夏令会 (1945年) 关键议题: 注重灵命复兴、强调认罪悔改和传福音 运动组成及结构: 全国重点大学团契、中国各大学基督徒学生联合会 运动影响及贡献: 1938年起,赵君影牧师和于力工牧师于昆明和重庆从事学生工作,特别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推动学生灵性复兴。1944年,他们举办3天布道会,每晚约2000余人参加,悔改决志归主者每晚约200人;期间早祷会亦有几百人参加。 |
50-60年代 香港校园团契的兴起 |
社会背景 : 香港战后重新定位以及工业化迅速发展
关键时刻:香港浸联会少年团夏令营(1951年)、香港大学团契成立(1953年)、 香港基督徒毕业生团契成立(1957年)、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成立(1961年) 关键议题:校园布道,反思唯心的培灵和研经,以及重思考的门训 运动组成及结构: 非宗派结连,大专及中学校园团契兴起 运动影响及贡献: 灵性复兴及信仰实践;福音信仰核心成为香港教会的主流;天国观的重整成为下一浪学生福音运动的基础。 |
70-80年代 面对社会与回应需要 |
社会背景: 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开放;1974年洛桑会议
关键时刻: ISCF中学生议会(1971),香港学园传道会成立(1972年) 关键议题: 大专校园兴起“认中关社”的热潮;基督徒大专生受国粹派的挑战,开始认真反省信仰对中国及香港社会的意义 运动组成及结构:各大专中学团契网络、突破运动 运动影响及贡献: 专业福音机构兴起 ,推动信徒关怀社会: 一班先后从海外回归香港的毕业生成立了突破机构,影音部、辅导部和出版部等亦在其后数年相继成立。 |
80-90年代 学生职场使命醒觉 |
社会背景: 1997回归引发移民潮
关键时刻: 使命承担营(1994),大量海外留学信徒(1987-1997) 关键议题: 时代使命及九七回归 运动组成及结构:各校园团契、营会、集会、训练和大型讲座 运动影响及贡献 : 职场使命醒觉,兴起并训练青年信徒在职场中作主门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