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使命商道论坛 藉初期教会思索社关动力

 

由丰盛社企学会主办之“2015使命商道论坛”已于10月下旬举行,今届主题为“团契·蜕变——基督徒召命的再思”,邀得多位从事不同的社关、社企工作之嘉宾在工作坊中分享实战经验,并由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客座教授温伟耀博士及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助理教授郭伟联博士以不同角度探讨同一讲题“初期教会对社区的震撼与转化—从‘凡物公用’到‘亚拿利亚、撒非拉事件’”。

与往年不同,今届论坛举行时间由半日增至全日,主题演讲亦由两位讲员分上、下午进行。在上午的主题演讲上,温伟耀藉分析初期教会的状态及内心世界,带出社企及教会对社区的关怀的动力所在,从而鼓励会众思索现今社区转化进路。初期教会全面地成功,人数增长是爆炸性的,而且得到社区的欢迎,信徒彼此间有紧密的团契、支持,坦诚、快乐地分享,就像是“人间天堂”,加上有真理的教导,信仰上有标准、有要求,散发出感染社区的动力。他肯定圣灵对初期教会带领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彼得讲道后,众人觉得扎心及寻求悔改之倾向。“教会之所以能被搅动,不单止是有真理,而是当中的人有‘反应’。”这种心灵上的冲击,为人们自己带来震撼,也为社区带来震撼。

初期教会“凡物公用”,有人变卖田产,将资产分给别人,那并不是出于政治、经济的强制性制度,而是各人自发的。作出这行动的心态,包括“一起感”,就是互相分享的士气(Sharing Spirit),各人都存著“欢喜”、“诚实”的心,就是很乐意、单纯、不斤斤计较的心理状态。另外,他们对其他人的需要十分关心,促使他们愿意放弃自己的资产,来令当中“没有一个缺乏的”。变卖田产或许带着“割爱”的心情,而这种割舍是因为对别人的需要感到有“切肤之痛”。

温指出,经营社企或光顾社企,所付出的与物质上的收获或者亦不甚相称,当中必定有经济以外的回报,包括“欢喜快乐”的心。当他们经验过付出,看见别人因此而得到快乐,感受到过程中的满足感,便可以成为他们的动力。此外,如果关怀社区,甚至支持社企成为一种氛围,就会这成“软性压力”,促使更多人作出类似行动。这就是为什么亚拿利亚和撒非拉即使仍有斤斤计较,也选择做出变卖田产的举动。“这样做会带来‘好人’的形象,而不做便可能承受压力。”温认为,教会及整个社会应创造出这种氛围,令人觉得光顾社企是值得嘉许的举动,那么社企营商便有出路。

郭伟联回应时指,社区转化不是由政府政策去推动,而是一个群体的生活及社会氛围改变造成的。“我们总是期望政策转化,却没有想过生活能带来转变。”再者,我们的生活行为,往往反应背后的动力,以及我们背后的观念。今日的教会与社区总是有距离,而造成这种距离是关乎其背后的动力、文化。最后,他提醒教会思考神所喜悦的是什么。“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背后的精神。”
上午演讲后,参加者可从四个工作坊中选取两个,先后参与两节,题目包括:社会创效投资、人人都是社关部、教会及城市转化,以及知识型义工。下午再由郭伟联继续主题演讲部份,温伟耀博士回应,最后更设全场讨论时间。是次论坛出席人数约为255人。

(记者陈淑安报道)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请教拉比] 为什么耶稣要诅咒无花果树?

11/11/2015 – 29 玛西班月 5776
  文@Ari Sorko-Ram 请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