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關報告東九龍扶貧工作進展


劉達芳博士展示教會及機構在東九龍的分佈
 

劉達芳博士呼籲教會在社區中做鹽做光
 

與會者分組討論各區扶貧事工
 

【特約記者陳淑安報道】現今社會矛盾日深,貧富懸殊是其一主因,面對如此境況,教會應如何發揮影響力?由「教會關懷貧窮網絡」舉辦之「東九龍扶貧工作網絡第三次聚會」,匯聚數十位東九龍區的教會、基督教機構同工,並社會福利署人員,報告及討論該區扶貧工作發展,同心服侍社區中的基層人士。

「教關」執行委員、禧福協會主席劉達芳博士在會上引用馬太福音五章13-16節,談到基督徒的身份。她指出,信徒除了是神的使者,叫人與神和好,也要在社區中做鹽做光。「社區中的黑暗,正等著教會的光照進去。」鹽和光的功能,只有在基督徒中找到,要是我們不去實踐,在神眼中是浪費的、無用的。「這個身份很尊貴,卻可能會失效,因而被『掉在外面』。」

她曾到一間600人教會講道,傳道同工跟她說,該教會只有30人願意服侍,其他人都是坐著等待餵養。另一家37人的教會,大部分是老人家、新移民、青少年,只有三個男人,但全教會總動員派米服侍貧窮人;兩個月後,那教會增加了四個信徒,相等於10%的增長。「從『做鹽做光』的角度看來,哪家教會比較大呢?」

「在神眼中,教會的數字並不重要,在乎的是影響力。」劉博士說,青衣的政務專員曾表示,非常欣賞教會做社區工作,不只是十分有效,其成員既有團隊精神,亦有共同價值觀。「當我們真的發揮鹽與光的功能,所有人都會認得出。」

她在會上展示觀塘、牛頭角、九龍灣等區的地圖,上面標示著教會及機構的分佈,讓參與者清楚發現,教會及信徒的「光」大都過於集中,沒有平均分佈在社區裡。「這可能是因為地產的原故,那裡租金便宜就有較多機構、教會。」值得高興的是,藍田區的教會、機構,分佈比較均勻。「我們需要祈禱求問神,怎樣去應對這情況。」

接著,不同機構及小組先後匯報在觀塘區扶貧工作的現況,包括︰基督教勵行會、致愛機構、城市睦福團契、禧福協會、田角社會服務、新福事工協會等等。其中新福的同工提及「可持續關注貧窮」事工需要注意的事項,如正確掌握貧窮數字及人口、善用已存在的平台、機構間資訊保持流通、教會機構應組成聯盟、發展關顧貧窮的教育。

為令各單位之間溝通更暢達,彼此可以共享資源,田角社會服務機構邀請義工,製作了「觀塘區扶貧事工網路」的臉書專頁。「第一,各單位可以貼出近期活動;第二,臉書上載有各單位的網站連結;第三,各單位負責人可組成群組互相聯絡。」

另外,社會福利署人員亦在會上介紹其最新計劃「觀塘動力網絡」,表示將與70家不同界別的福利單位合作,於區內招募及動員更多義工,參與關顧長者的工作。「觀塘區長者人數最多,每六人就有一位,但這區的人均收入卻是最低。」

伯特利教會恩光堂李炳南牧師亦提及,三區教會將會在今年12月連合起來,在20個地點聯合布佳音及服侍貧窮人。

與會者隨後按區分成四組,就以上所提重點討論各區的扶貧事工,然後再聚集報告。牛頭角區同工認為,單位之間可透過更緊密的關係,提高資源分配及運用的有效性。觀塘區同工提議,布佳音之後可共同服侍板間房兒童。秀茂坪區同工則表示,除物質供應外,扶貧事工亦應注意非物質的服侍,如派飯給長者時,要尊榮他們。

劉博士總結道︰「這關懷事工是個運動,必須有它的氣勢,因此大家要踴躍參加布佳音行動。運動亦不是靠一人之手控制,需要各單位自行發揮潛力,至於會衍生怎樣的影響力,則是由神掌管的。」她同時提醒,扶貧行動不要強烈劃分信徒與非信徒。「因為過程中也是『分享』,不需強調是『基督教』扶貧行動,要有胸襟去擁抱不同的人、不同單位。」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烈焰禱告 轉化國家】慕約翰牧師信息(26)

27/09/2013 – 23 提斯利月 5774
  蔡弟兄是台灣一間面板公司的工廠部門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