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声】不花钱过生活的先行者

 

文◎黄少芬

新闻报道,某个深夜,在开放给难民晚上留宿的油麻地地铺单位里,一个持行街纸的乌干达女人怀疑被滋扰声音激怒了,乱舞菜刀,惊动警察前来救援。涉事单位平日摆放许多二手物品,并非出售,而是一小群青少年鼓吹以物易物的生活方式,他们反资本主义、反消费文化,却追求共享文化,不被金钱支配!

这种不花钱的生活文化,根植于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在西方发展了一段时间。有些人独个儿在荒山野地生活一段日子,有些人则在城市实践以物易物的生活,或是凭一技之长,换取生活所需。当然,在城市比在荒山野地更困难,一来缺乏免费的天然资源,二来要忍心旁人的眼光和家人的压力。德国老妇海蒂梅尔·史维梅(Heidemarie Schwermer)过了十四年以物易物的生活,可算是这种生活文化的表表者。

最近出了华文版的纪录片《不花钱过生活》,讲述史维梅追求自由的心灵旅程。她原是教师和心理治疗师,为证实不花钱也能生活,将所有家财送给人,拖着一个行李箱四处去,过她想要的生活。有时寄居朋友家中,有时为人打扫家居,换得食宿。她接受传媒访问、出席讲座、将故事拍成纪录片,为向世界提出一种不受金钱支配的生活方式,而这只能在人人守望相助、没有贪婪和自私的理想世界中出现。她之所以能成为不花钱生活的经典,因为不是空谈,而是确实将信念活出来。纪录片中有一幕她在进行瑜伽式冥想的镜头,乌托邦就在她心灵里,即使那个理想世界无法成真,但这个先行者的具体行动在对资本制度和物质主义失望的人心灵里产生了向往的情感。

教会历史上出现过一些极端生活方式的先行者,其中有因不满教会世俗化而退隐沙漠的修士,又有放弃承继家产、甘愿过清贫生活的法兰西斯。至今仍常常有人用法兰西斯的诗歌来挺他们的社会公义行动,自有其原因。说话可以很动听,但若没有里外一致的生活表现,随着年月的逝去,便会失去感染力。教会历史上有过许多卓越神学家,但法兰西斯的极端舍身奉献令他所传的道流传到后世,光辉仍在。

转化文化是基督徒的使命,可惜常流于空谈,以为举行聚会、写书、在社交网站不断贴出口号,就能将天国文化建立在地上。社会文化的改变都有相似的形成过程︰首先有一个先行者或一小群先行者,真实地在生活上活出他们的信念,而又令其他人向往他们的生活方式,以致跟随者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一个社群的文化。带头的永远都是有勇气、不怕别人眼光的先行者,而且言行一致,随之而有的聚会、写书、口号才有效用。这样持续下去,文化才能有所改变。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麦道卫︰最好的性教育来自与父母的闲聊

20/05/2013 – 11 西弯月 5773
“真爱建家”讲座   【特约记者麦嘉丽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