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文学的跨文化演译”研讨会后记


贾斯柏(David Jasper)
 

彭镜禧教授
 

圣经里的文学文学里的圣经结合福音成为跨文化宣教新趋势

(圣经英语文学促进会 www.selbl.org 供稿)

英文圣经英王钦定本出版至今已四百年,经历社会、语言文化的转变,至今其影响力仍历久不衰,被英语人士奉为宝典。除了因为该圣经译本体现优美的修辞技巧,以及当时大英帝国的大力推行,最重要的,如基督徒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T.S. Eliot)所言,圣经记载了神的话语,历时代变迁而不衰。

神学与文学家贾斯柏(David Jasper)教授在2011年10月8日的“圣经与文学的跨文化演译”(“译”有翻译的意思)研讨会上以此点作结,带领会众穿梭于四百年的英美文学与神学领域。他在主题讲座“钦定版圣经遇上莎士比亚”以神学角度对莎剧《哈姆雷特》进行独到的剖析,认为主角,即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乃宗教改革思潮中的悲剧人物,在当时的预定论神学思想下,他代表着被召唤去作那不可能的事──在那败坏的世代拨乱反正。其皇叔,即杀父仇人克劳地(Claudius)在毒杀亲兄后所作的悔罪祷告,更是罗马书七章14¯15节的注脚︰“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

前台大文学院院长、莎剧译者彭镜禧教授在研讨会上,引用另两部其最新莎剧译作《量\度》(Measure for Measure)及《威尼斯商人》(Merchant of Venice)以阐释基督教中怜悯(mercy)的概念,如何在两剧中体现。彭教授自信主后,在信仰的推动下特别希望透过戏剧向普罗大众介绍慈悲这主题。他在席上不但解构当中的圣经元素,更选播了译作的舞台版,《量\度》的场景换转成三十年代的上海,《威尼斯商人》则以传统豫剧在台湾等地公演,剧中的犹太人摇身一变成中原外族。演绎虽然横跨中西文化,因着地域与时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诠释角度,但基督教核心价值──怜悯──依然彰显。这种跨文化演绎,如余达心牧师回应指出,是一种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体现,即翻译文本所体现的,是原作的精义而非字面意义,翻译过程所寻求的,是两个文化读者群在接收信息上的对等,而非单单着重忠于原文。

研讨会在下午讲座前加插了一段“约翰福音受难故事的多声道演译”,大会安排了十多位来自不同教会和学校的演员把约翰福音记载的耶稣受难故事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配以简单的舞台技巧、调度、音乐、相关的圣经油画及道具,但重点仍以声音为主。半个小时的表演内,除了观众深被耶稣的受难所感动,一众演员更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就读中五的演出者陈善彤表示︰“平时的我,不是经常会拿圣经出来看,而今次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去认真阅读和感受耶稣受难的故事,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耶稣基督对我们的爱。”

研讨会中,来自中文大学文宗系的黎子鹏教授以晚清来华传教士及牛津大学汉学教授理雅各(James Legge)所编的基督教小说《约瑟纪略》为例,深入探讨基督教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融合,启发了在座对文学宣教有负担的人士。他指出,当时晚清基督教小说可分两大类︰由传教士和华人翻译的西方小说如《天路历程》,以及传教士构思、华人笔述的中文小说。《约瑟纪略》是旧约圣经中约瑟的故事,由理雅各改编为章回小说,并尝试以儒家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来阐释《圣经》的故事,当中汲取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言述资源,把约瑟塑造为圣贤的形象,藉以提升当时中国读者对圣经的兴趣。浸会大学英语系温梁咏裳女士特别介绍了一些可在课堂上引介基督教救恩的英文诗词,甚至一些非基督徒如乔伊斯(James Joyce)所写的诗歌,当中一些人生议题如苦难,其实也可引起同学在课堂进行信仰反省。

研讨会上,圣经英语文学促进会总干事及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王忻,在“英语教学与跨文化工作”的环节中提出了结合文学与宣教的传福音模式,认为以英语圣经为本,结合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可大大提升同学对圣经、英语及基督教的兴趣,从过去的同学回馈数据更表示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香港及内地作为华语社区,英文圣经班这种跨文化工作能吸引同学,带来信徒增长,除了圣经本身具有丰富文学价值,衍生不少常用的熟语(idioms),还因为社会环境等因素,在内地经济急速发展的推动下,愈来愈多农民和农村的人将会涌到城市去,学好英语成为农村子女考上大学的踏脚石,同学对港人及外教举办的英语营趋之若鹜。教英语因而既是城市宣教模式(city mission),也是农村宣教模式(rural mission)。在内地一些农村学校,每班学生人数多达七十人,英语课师生比例偏低,英语营的小班学习环境能与同学建立紧密关系。与此同时,语言微调政策的出现,香港政府向学校增拨了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资源。

此外,近年愈来愈多内地尖子选择来港留学,他们由于过去甚少接触西方宗教,在英语发音上又深觉与港人差距甚大,因而对于能帮助提升其英语的途径,包括英语圣经班,大感兴趣。现时八大院校每年内地来港留学生过万,她呼吁本港教会把握时机迎接这广大禾场,让他们回国后可建立当地教会。另外,她认为在华人地区透过英语教学推行跨文化工作的难处,其中乃因为华人信徒存在妄自菲薄的心态,认为英语教学总比不上欧美人士,忽略了其华人身份正好是向华人布道的优势,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加上能操两文三语,相对只会英语的外教更能与福音对像建立关系,进行深入的信仰对谈。

以下是回应嘉宾对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意义所作的回应︰

汉语圣经协会总干事沈志超︰“读圣经学英语,是体现时代的公义。今日是知识经济社会,但掌握知识是昂贵的事。我们发现知识能影响青年人的发展。很高兴听到教英文作为rural mission 的概念。为内地农村及本港低收入家庭子女培育英语能力,是教会责无旁贷的公义行为,让他们能以低价或免费掌握对他们未来职业成就的媒介,是我们应当做的。”

曾有二十年英语教学经验的环球圣经公会副总干事麦铭奇牧师表示︰“圣经有不少体裁,如寓言、诗歌、叙事、比喻,内有不少主题,因此我们可找出对不同群体如家长、初中生、新移民的切入点,透过圣经文化、语言教育导向达致传扬福音、高举基督的目标。”

环球福音会总干事罗惠强于创启地区宣教二十年,他认为︰“过往在伊斯兰世界,圣经是禁书,英语代表侵略,但时移势易,圣经成为可读的书,愈来愈多人要学英语。在伊斯兰世界中介绍圣经,可从生活中的用语入手,如诗歌书中内含很多熟语(idioms)。如果告诉他们这些乃来自圣经,是会令他们对圣经刮目相看的。”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澳门首次基督教花车巡游

19/10/2011 – 21 提斯利月 5772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