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二代”去或留 父母角色最关键

根据调查,香港教会年青人流失问题严重,当中不少是第二代信徒。是什么令自小认识信仰的他们离开教会?教会又应如何回应这个难题?就此,教会更新运动早前举办“教会信二代的去或留”交流会,请来学者分享加拿大华人教会的状况,以此作为参考,并讨论香港的现象与出路。

教会宜给予群体与空间

加拿大华人神学院助理教授王健安早前曾访问一批年龄界乎18至34岁的加拿大本地出生的华人基督徒,了解他们在教会中的信仰经验,及其选择去或留的原因。他以四大变量去分析影响信二代返教会与否的因素,包括导师及领袖;归属感及群体;争议性议题,例如对科学、同性恋的看法;生活的转移。

“所有留在教会并为信仰大发热心的信二代,在生命中都曾经历导师指引。”王指,如果导师能够什么都不做,只是聆听年青人的需要,对他们来说已是很大的接纳、同情及改变。至于领袖,受访者反映华人教会的领导很容易令年青人反感,因他们总是将下一代看成是附从者。更有领袖为了维护自己利益,不愿培养年青领袖,甚至有“假冒为善”的问题。事实上,加拿大有不少华人教会都没有主任牧师,皆因两代之间沟通有极大困难。能令年青人留在教会的领袖,都是有牺牲精神,有同理心及愿意聆听的。“他们渴求的,并不止是从领袖而来的鼓励,而是对方再行先一步,以身作则一同行动。”

此外,能否让下一代找到能同心同行的群体,亦非常关键的。上一代心目中的群体是华人,而下一代的群体却是社区的邻舍。“他们认同多元,但是以福音为中心。”同时,两代之间的属灵观完全不同。对于一些议题,例如对同性恋的看法,因为教会未有好好把握作属灵教导的角色,导致两代之间存在分歧。“教会的教导沙哑,退让给公众的论坛,而且对这些事情都表现虚假、敌对。”而对科学的反思,也是影响年青人会否继续留在教会的因素。王认为,每个人都总会有曾经对神怀疑的时候,问题在于教会是否有空间让年青人讨论,接纳他们所面对的冲击。

生活转移方面,年青人会因升学、就职而在信仰生活上作出改变。有人因为忙于工作赚钱而不再上教会,也有人因搬离父母而改变返教会的习惯,亦有人因恋情破裂而影响教会生活。

 

建立兼容世代差异堂会文化

王就访问所得作出八项建议,包括﹕

  1. 强调以福音为中心的讲道及教导,解决信仰、职业或召命、身份、社群、文化和价值观
  2. 实施激进但以圣经为基础,接受冒险并鼓励终身奉献的门徒塑造的原则和做法
  3. 建立非正式的导师理念,而且是倡导反向指导及相向交持的
  4. 实施高中生过渡进入大学的准备计划
  5. 营造安全和尊重的环境,让疑问及问题可以不被别人论断而表达
  6. 重新想像属灵的仪式,如敬拜模式,既合乎圣经原则,又能迎合新一代文化
  7. 再思及重置领导实践,以致可以使权力距离收窄、分布决策权、鼓励领导学徒的设立
  8. 活出一套注重以下特征的社群规格,就是忠诚、讲真话、说真理、好客接纳及感恩。

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胡志伟牧师指出,本港教会的年青人有四分一是信二代。他提出堂会牧养信二代的策略,首先必须建立兼容世代差异的堂会文化。他引述《论尽基督徒》一书指,年青一代觉得教会过度保护、信仰经验肤浅、对科学欠缺理性、对同性恋过度论断、信仰过度排斥,并对疑惑者极不友善。教会应反省自身是否有以上文化,并提供适切时代与文化的圣经教导,打造空间让信二代有一手信仰经历。

 

教会不能代替父亲教养子女

胡强调,教会必须装备信二代父母教育下一代,因家庭内部的信仰承传是信二代去留的关键。父母要重新被肯定灵性教导的职责,而教会的角色是提供平台与资源,装备父母,并非代替父母教导儿童。教会要促进家庭成员建立信仰与价值,帮助父母建立家庭祭坛及聚会。他又认为,教会不应盲目追求只适用于大型堂会的“分龄牧养”,鼓励中小型堂会要走“跨代牧养”的模式。

恩光书院校长、前突破总干事梁永泰回应时指,信二代的问题不止是教会问题,同时亦是家庭、社会的问题。“今天的孩子不是听你说,而是要看见你做,如果不能‘落地’,他们便会反对你。”他认为永恒是神的价值介入于现在,信仰必须与生活、学科结合,进入不同领域之中,包括职场、公共空间,如此才能令年青人星期一至五在教会以外都看见信仰的真实。

(记者袁依宁报道)

Vasco Lam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国度1分钟(13) - 千禧年论

28/08/2016 – 24 埃波月 5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