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基督教电影太沉重

 

煮字为祭
黄少芬

叫基督教电影太沉重

独立电影《举自尘土》以中国农村基督徒生活为题材,一月在香港演出了几场。其中一场在电影播放完毕后,导演甘小二与观众有交流时段。一位女士先问导演︰“你是否基督徒?”然后才回应说︰“我觉得神的力量在主角身上不够大。”甘导演解释说,这不是福音电影,他做的是记录中国基督徒的实况。交流时段还没结束,那位女士已离去。后来甘导演又说,电影在内地较为受到非基督徒的肯定,基督徒的回应很多是这样︰在电影里,祷告不够,唱诗不够,神改变人的能力不够……。

当一部电影给贴上“基督教”或“基督徒”的标签,我们就会寄予很高的期望,电影一定要彰显神的大能、慈爱、荣耀。老实说,我们活在世上,也不是每时每刻有如此的彰显,饭碗没有刻上“分别为圣”四个大字,讲五十句话也没一句“感谢主”。虽然人生的目的是荣耀神,但外在彰显不是一日廿四小时的。电影更不是反映生命的全部,不过是将生命里某个段落记录成影像,带给人乐趣,让人有点反思。我们若寄望每部基督教电影都彰显神的大能,那未免叫基督教电影太沉重了。

电影如其他媒体一样,本身有其限制,不一定可以承载福音的完整信息。电影是视觉语言,在思想的传递上比文字弱,强项是将人面对冲突的反应和抉择诉诸以情。在电影世界里,人的软弱最能显出上帝的刚强,对人性的深刻描述才是电影的力量所在,因为这道出救赎的需要。一些福音电影缺乏感染力,往往是因为对人性的描述流于肤浅,焦点放在信主前与信主后的强烈对比,因此是默认想说的道理,然后强硬地将人物挤入合乎真理的剧情里。这样的话,虽然作品有救赎的道理,却表现不出人性何以迫切需要救赎。

看看具备文学价值的圣经书卷,传道书里很大篇幅是对虚空的表述,约伯记里大部分的篇幅是约伯三友讲那些令上帝厌烦的说话(虽然内容没有神学上的错误)。旧约故事记载很多人物的偏差行为,是作者没有急于在故事结尾加上结论的。耶稣讲比喻,对外人不作解释。其实,真理不一定要直说,才能进入人心,圣经留下很多让人思考的空间。真理是宝贵的,不是有模范答案的考试天书,你要去寻找、发现、消化,才有所获。言有限,意无穷,电影的确说不清楚很多道理,但正是这种模糊性能摇撼人的心灵,预备好土壤接受道种。

耶稣问那些去旷野看施洗约翰的人,是要看什么呢?是看风吹动的芦苇吗?还是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我想,基督教电影也是一把从旷野来的声音,指出悔改的迫切,人性何等需要救赎,这是为主预备道路的呼喊声,却不是呈现美丽人生来满足人的宗教想像。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美福音派所看重的有别于大众

18/02/2008 – 12 亚达月I 5768
  【编译黄兆伟/OneNewsNow. […]